在19世纪中叶,美国加州传来发现金矿的消息。许多人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纷纷奔赴加州。有一位小农夫也加入了这支庞大的淘金队伍。一时间加州遍地都是淘金者,大家从早淘到晚却收获甚微。小农夫听到周围人对缺水的抱怨突发奇想:淘金的希望太渺茫,还不如卖水呢。结果就是,淘金者们都空手而归,小农夫却通过卖水挣了一笔钱回家。
发现金子真的很难,可许多人还是执着去淘金,不分昼夜的淘。为了什么?不就是想多挣点钱改善目前的生活质量,不就是想发家致富吗?虽然上班很累很忙,为了保住这份工作,加班加点也要把一天的工作任务干完。
这么忙,这么努力真的就能发家致富吗?如果是,我们身边许多人早就该有存款有车有房了。可事实是大家那么多年还是在写字楼那一块小方格里忙忙碌碌勉强糊口。
我们在外面打拼确实很不容易很忙,忙到上班靠跑吃饭靠刨沾床就倒。却在这忙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最初奋斗的方向。
《好好学习》的作者成甲,刚毕业先是做讲师,做了许多关于个人时间管理、知识管理方面的课程和分享。后来觉得应该把好的学习方法传播给更多热爱学习却没效率的人们。于是有了《好好学习》这本书。
作者用四个章节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比学习本身更重要。世界这么大,而我们的智慧有限。只有掌握了更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在极为有限的时间里,把自己的认知水平比别人多往前推进一厘米。这样才能让知识成为资产,让学习成为财富积累的过程。
1、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有深度的认知能力是这样的: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况,在寻求答案的时候,能够根据理由可信度判断是否接受这个结论。
我们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一直无法提升,就是因为我们掉进了追逐技术效率的游戏圈套:我们越努力,跑得越快,要学习的新知识就越多。而这,让我们陷入了学习的“老鼠赛道”。在老鼠赛道中,我们看起来一直在努力,可是其实是在原地打转。
2、跳出低水平勤奋陷阱
从上学开始,老师教给我们的读书方法似乎就是:把一本书从头读到尾,遇到有启发的句子就画线或者摘抄。我们读书的过程就是不断记录新知识的过程。可那些摘抄下来的名言警句告诉我“听过了无数大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其实,在原始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努力,就是低水平的勤奋。
古人说:“温故而知新”。
我们读书,一定要花时间、耐心和思考力,将获得的新知识和已有的知识进行网络状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才有可能内化知识,形成新行为的暗示。
当你要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主动去寻找可能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籍,去观察作者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当把问题想明白之后,比读完10遍书的人都要深入。
3、发现和应用自己的临界知识
有个男人一辈子喜新厌旧总换老婆,表面上看起来他一直都在变,可仔细研究发现,他的底层需求一直没有变,每次都是娶20岁的女孩子!这就是在看似变化的现象背后,是一个不变的底层规律—满足用户需求不变。(构建自己的假设)
于是我们发现了新的临界知识—真正满足用户的需求是企业决策第一原则。
对我们而言,找临界知识的过程,就是寻找对我们有用的、适用范围广的可靠知识的过程。
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学习这个学科的重要知识。没有解释的时候,想办法寻找或者自己创造一个假设,并验证。比如说上文的故事就是一个构建自己的假设。
其实说白了也很简单:把科学研究的严谨方法引入日常的生活思考决策中。
临界知识的应用,需要我们去刻意练习。《学习之道》的作者乔希.维茨金说过一句话:“我们能成为顶尖选手并没有什么秘诀,而是对可能是基本技能的东西有更深刻的理解。”
作为职场小白、学生、实习生,我们让自己忙起来没有错,但不能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简单归结为自己经验不足资历浅。以为自己再勤奋一点再刻苦一点就可以独挡一面成为职场老手。不是这样的,我们需要在工作中提升自己对问题的认知深度,寻找更好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找到对我们有用、适用范围广的临界知识,并用刻意练习去掌握临界知识的应用。
总而言之,方法和技巧永远只是工具,内心的热情天赋才是让生活创造精彩奇迹的剑刃。我们不能一边拼命加班一边抱怨这份工作的枯燥和无“钱”途。我们应当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对眼前的事、手里的活有自己的热情和独到见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