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杂俎之徐溥敦厚有度得善终
随园少年的家乡在宜兴西厢,大弟从军队转业以后在宜兴城洑溪河北岸购买住房定居下来。河对岸就是溪隐府,也就是徐阁老徐溥的府邸旧址。随园少年的中学同学徐校长也在溪隐府买了房子居住了,随园少年经常开玩笑说你到了你祖宗地盘上来了。
也就是说徐溥在宜兴几乎妇孺皆知。宜兴人谈起徐阁老如数家珍。
刘铿的《桑梓见闻录》记载了两件事可以看出徐溥的厚道。
第一件事是:徐溥年老退休回到宜兴溪隐府,眼睛已经昏眊,这个与正史记载徐溥以眼疾致仕是一致的。有一天他在家门口坐着没事负暄,忽然想起当初家里经常可以听见人们来来往往的声音,现在怎么会那么安静呢?
他问家人:原来有一条东南乡大路在我们家门口的呀。怎么现在没有人声了呢?
家人回答:因为首相府的原因,县里把大路移到洑溪河对岸去了。
徐溥愤怒地说:这是什么话!因为我的缘故,把路移到河对岸去了,老百姓不是要多走路吗?多不方便呀!
根据徐阁老要求,宜兴县政府终于把道路依旧改回溪隐府门前。
第二件事是:徐阁老家的邻居姓郑,是一户农民,两家关系不错,经常往来。有一年新年,徐溥带领子侄到他家拜年,宜兴习俗过年有果子,诸如花生、瓜子、石榴、青豆之类的。但是郑家贫苦,没有这些高级货,只有酱瓜待客。子侄娇养惯了,哪里吃得下这些酱瓜呢,结果个个都吐出来了,很是嫌弃。徐溥回家后,大发脾气,说:他们家请我们去做客,还特意拿出好茶来请我们喝。这个酱瓜我咀嚼很久,还蛮有味道的。你们倒好,一个个都吐出来了,这叫什么事情呢?饕餮天物不说,你们叫人家怎么下得了台面呢!
徐溥在家骂了好久,子侄们一个个都不敢吱声,骂了一会儿也就算了。
这两件事从今天宜兴人的角度来看是完全真实的。这就可以看出徐溥的人品很厚道,知甘苦。
徐溥,字时用。祖父徐鑑做过海南琼州知府,名声很好。徐溥在景泰五年考中进士,授编修,宪宗初年进左庶子,再迁太常卿兼学士。成化十五年拜礼部右侍郎,不久转左。改吏部。
孝宗朱佑樘即位,徐溥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不久进礼部尚书。
从这些经历可以看出,徐溥已经获得三代皇帝的信任和重用,而且徐溥与刘健、谢迁、李东阳等其他几位内阁成员关系非常好。
弘治五年,刘吉罢官。徐溥接替刘吉担任内阁首辅,加少傅、太子太傅。徐溥一改刘吉恣睢跋扈的施政风格,始终保持平和,遵守成法,不轻易改动历代祖宗制定的大政方针。
与内阁刘健、李东阳、谢迁同心协力,辅佐皇帝,有事被否决,也能一致争取。钦天监正李华为昌国公张峦察看坟地,疏通关系,官复原职。但是几个内阁成员一致反对。并且上言皇帝不能开这样的口子,侥幸之门一旦开启,政风一定不可收拾。遂止。
弘治八年,太皇太后召崇王来朝。按照法律规定,这是不允许的,徐溥和礼部尚书倪岳及时上谏,乃止。
占城使者来朝告安南入侵,皇帝意欲派遣大臣前往调解。徐溥上言:“外国互相打仗,最多发一份诏谕,不必派遣使者,因为万一对方拒绝调解,有损国体。假如派遣军队干预,事情就大了,存在不可预料的后患。”皇帝听从。
孝宗朱佑樘崇尚道教,几乎到了迷信的程度,为此徐溥写了规劝的谏文,可谓语重心长。他说:老天至尊,独一无二,没有成双成对的。汉代祭祀五帝,儒生非议。何况三清宫其实是道家妄议,并没有什么事实依据。郊祀乐章都是太祖皇帝亲自制定的,现在竟然变成俗气的词曲用来祭祀神明,真是太亵渎先祖了。我们阅读的是儒家书籍,异端邪说不敢用来伺候陛下。国家设立文渊阁,就是要让有学问的人担任大学士,讲经论道,培养根本,匡扶缺失,而不是阿谀奉承,唯唯诺诺。现在经筵也不开了,日讲也停止了,异端邪说乘机而入。这都是臣等无能,不足以启发圣听,保持初心。真是羞愧之至,无地自容。数月以来,圣旨没有下达,臣子上奏再三再四,但愿圣上曲赐听从,臣等愚昧,稍有裨益,也非仅仅是讲乐章一事而已。
孝宗皇帝听了,嘉纳之。
孝宗上台八年后,渐渐怠政,上朝时间越来越晚。太监李广诱导斋醮炼丹,忙的不亦乐乎。十年二月徐溥等人上疏曰:旧制内殿一天上奏两次,重大事项随时上奏。皇帝还时常召见臣下咨询政事。现在朝会一天一次,除此之外,我们想见见皇上天颜也很困难了。奏章批示也不见批复下来,有的耽误数月,有的干脆不了了之。事情耽搁,严重影响政府运转。经筵不过开几天,做做样子而已。正人君子被疏远,邪恶之人得提拔。最近听说炼丹的人晋升很快。宋徽宗时期道教兴盛,结果徽钦二宗北狩。金石之药,极为酷烈,多吃会危及生命。唐宪宗信奉方士柳泌,整天炼丹吃药,结果命丧丹药,这是血的教训,应该汲取啊。
如今龙虎山的上清宫、神乐观、祖师殿、番经厂都被大火烧毁了,假如果真神仙有灵,怎么会不保佑他们自己呢?是老天厌倦他们淫秽,所以才要剿灭他们。陛下如果行正道,近儒臣,行仁政,积善自庆,祥瑞自至。哪里需要假借异端邪说呢?而且奸人蛊惑人心,往往都是用太平无事来迷惑圣上。
唐代宰相李绛说:“忧在事前,可以无忧。事至而忧,于事无补。”现在太平时间长了,大家以为无事。实际上工役繁杂,赋税繁多,民怨沸腾,上干天和,以致彗星不断出现,日月星辰黯淡无光,天鸣地震不绝于耳,四方报急章奏不断,内忧外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陛下深居九重,言官畏惧惹祸上身缄默不语。如果臣等再不说的话,还有谁会肯出头为陛下说这些不中听的话呢?
皇帝听了很感动。于是隔了一个月,在文华殿召见徐溥以及刘健、李东阳、谢迁,与各位内阁议论奏章。内阁议定批示内容,皇帝亲手改定。内阁成员觉得事情太多,怕干扰皇帝休息,想到外廷另议。皇帝说不要紧,就在这里议论,完了还请他们喝香茶。但是从此后再也没有召见内阁成员。徐溥在位十二年仅仅也就这一次有幸被召见。
徐溥极为大度,不计人过,且经常为人掩饰错误。他经常说:天生之才不易,人无完人,瑕不掩瑜,不能因为一点小错误就耽误人家一辈子。
万一有大案要案,或者有人被拘捕,他总是委曲求全,得饶人处且饶人,放过一马。孝宗仁厚,徐溥所求没有拒绝过。受到徐溥保护的人可谓多矣。徐溥还经常讲:祖宗法度惠及天下百姓极多,已经很完备了,只是有的时候我们执行不到位而已。
徐溥极为仁义,学习范仲淹,在家乡设置八百亩义庄,救济家族成员急难。还设置义塾,供家族困难的子弟上学。并且惠及异姓人家。
不久因灾害频现,诏求直言,大臣上奏数月不下。徐溥看看事情已经不可挽回,且年近七十,因眼睛不好请求退休。十一年加少师兼太子太师,进华盖殿大学士。过了一年去世,赠太师,谥号文靖。
如此敦厚仁义之人能不善终,岂不怪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