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朋友想去学烘培,然后开店,问我的意见。
我说,学当然好,开店没戏。
她说,怎么没戏呢?
我说,你过生日会去哪里买蛋糕?会考虑小作坊吗?买来敢吃不?就算你敢吃,那别人呢?
甜点、蛋糕、面包一定是品牌的天下,比如好利来,达利园这类的,私人烘培店会被彻底挤出市场。在一、二线城市,品牌靠知名度、靠回头客、靠零售就能活得不错,在三、四线城市,靠零售不行,利润主要来源于大客户。
![](https://img.haomeiwen.com/i12131050/dcb7d27d885bde5f.png)
重庆的重百超市卖的货比同行贵,为啥能活,就是大客户养起的。搞定大客户有两点,一是自己就是品牌,二是公关。大客户会在小众品牌下定单吗?不可能。比如你公司给员工发了一堆蛋糕券,如果不是知名品牌,那员工会想,靠,还不如不发呢,吃了多少回扣?
相信品牌的力量。私人做的再好,也没法跟大品牌比品控,大品牌是标准流程作业,品控也有标准,而且是从心底去维护品牌的形象,因为品牌是一切。你看海底捞出现了老鼠,公关立刻出来道歉,马上整改,甚至着手用机器人餐厅来实行监控和杜绝鼠患。小作坊没法比,很多人推崇私房菜,我就问,厨房的人上了厕所洗手了吗?
这些东西是需要你实地参观、对比的。你去肯德鸡实习一下,再到小饭馆厨房去看下,就明白了。
参观过,对比过。
天壤之别。
另外,消费者用品类来思考,用品牌来表达。烘培店含糖量太高,被低糖甚至无糖代替只是时间问题,无糖健康呀,所以选对方向很重要。
学烘培想赚钱是不是真没戏呢?开店肯定没戏,但学烘培并非不能赚钱。
首先,你得真心喜欢这个,然后把自己按照网红去培养,做培训、做教程去分享快乐与精致生活就有市场。
做培训一本万利,微商其实就是培训的变体,下线找你花个几千几万成为代理,配一堆商品,然后多数时候就没有然后了,活下来的是少数。开店培训,把开店需要的东西都给你,至于你能不能赚钱,那就是你的造化了。如果只是聚焦到做东西的过程本身,去传播快乐和乐趣,而不是去开店,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前几年,朋友的公司有个小姑娘,没啥特长,朋友对她说,你就每天跑步,每天录视频,做分享,坚持半年,你会收获一批自己的粉丝。这个姑娘做了几天,就放弃了,下雨天门都不想出门,还去跑步?
现实中,大多数人并没有持续地做过一件对自己有增量的事情,没有体会过持续的力量,所以你持续地做一件事,本身就是稀缺的,就一定会有人关注你。昨天,primas平台发收益,有些作者感到不爽,发少了,就不想写了。go哥一直认为写作是向内求,向内优化,是养成自己学习和思考的习惯,平台发的收益是顺带的,发的多,开心,发的少,也不需要不爽,没啥,而且现在的内容平台何其多,你只要用心写,对别人有帮助,一定会有收获的。
都太急了。
曾经go哥一度认为,写作与阶层是挂钩的,也就是说,经济基础决定了你的写作高度,你只能往下写,不能往上写。这样想,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设限。过去信息不发达,普通老百姓认为皇帝的生活就是顿顿有白面馒头,这个正常。现在信息量太大了,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知天下,只要你愿意带着开放的心态去探索,你的视野就可以是国际型的。
收益少也要保证写作品质的稳定性,十年写成某个领域的王,不行就再来十年。
我们努力的方向一定要给自己带来增量。
过去,没有驾照,不会英语,是文盲。今后,不懂程序也是文盲。工具用好了,就能复制很多个自己。信息、素材收集程序可以帮你完成;无人驾驶能让你在车上办公;全息投影让你不必去现场开会;包括最近火火的量化交易,软件自动帮你交易,不需要你成天看盘。
科技越发展,人越自由,但个人的发展需要与之匹配。
个人发展的目的一定不是财务自由,大众以为的财务自由是伪命题,李嘉诚90岁了,人家一天还忙个不停。
财务自由是说不被生活俗世所累,能聚焦到自己喜欢的领域,通常情况下,是实现人生的价值,而不是享乐。
希望财务自由的人,想的是一劳永逸,是懒惰的表现,而懒惰根本实现不了财务自由。
小时候总有人骗你,考上大学就好了。
上了大学也有人骗你,找个工作就好了。
工作小有所成,还有人骗你,找个好老公嫁了就好了。
婚姻不幸,依然有人骗你,生个孩子就好了。
可这些都经历过你才明白,人生压根就没有“好了”这个状态。
固化是最大的敌人,熊猫直播牛逼吧,有王思聪站台,有大资金支持,破产了,保洁公司是我们80后的共同记忆,曾经风光一时无两,现在呢,江河日下,本月还退出了欧洲市场。
不管小船大船,你得有自己游回岸上的能力。
都要靠持续的精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