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蓝心推荐了李雪的《有限责任家庭》这本书,就深深迷上了作者。今天去看李雪的公众号,看了一篇文章叫《规则的意义》,作者主要想表达,孩子无须刻意培养,给予充足的爱,放任孩子自由发展,他就会展现无限的可能性。
《规则的意义》文章链接:
看完正文看评论也很精彩,有一条特有意思,TA说李雪一没生娃,二没养娃,这些都是纸上谈兵,说因为外面世界不都是充满爱的世界,你需要或妥协或抗争。身边那些让孩子随心所欲的家长,他们的孩子最后进入社会发现现实与自己想的不一样都变得痛苦不堪啥的~
这个评论让我不舒服,我一直在践行李雪所传达的育儿观念,我觉得专家说得肯定有道理,我跟专家一样自己都变得专业了,看到有人否定李雪,就是在否定我。可另一方面,我的内心开始动摇,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应该这么去做,不然就会发生不好的事。这个集体意识也驻扎在脑袋里了。
看完这个,有点明白一件令人费解的事的缘由。
关于孩子吃饭,我主张不喂饭,有好几次,看到婆婆和老公喂饭,我会生气地阻止最后双方各执己见吵起来,可这过后只有我跟孩子两人吃饭时,我却像老公婆婆逼着石头吃饭,焦虑的心情都一模一样。
我是怎么回事?
我自己分析,因为学习育儿知识,跟家人在一起时,认为自己比他们更懂,有人观念与我相悖,就认为他错了。老公和婆婆在否定我的育儿观时,就像是那个评论一样,给了我不舒服的感觉,内心戏码都雷同。我开始变得【自恋】,这个自恋不是说爱美,是执着对与错。自恋受损(承认自己错了)会很难受,为了避免体验那个难受我就跟对方一直对抗到底。对方或许也跟我是一样的心情,于是夫妻矛盾,婆媳矛盾就这样发生了。
可一个人的时候,我对抗的对象换成了宝宝,对抗的内容因客体的更换而转变。受限与集体意识的洗脑,吃饭对身体好才是对的,这个念头基本上会在娃吃饭时从妈妈脑袋里蹦出来,提醒宝妈们,赶紧督促你的娃吃呀。而娃不好好吃饭就会破坏我这个自恋,我就开始那个动作:逼着娃吃饭。娃不乐意,反抗,亲子矛盾就此产生。
那我们可以怎么做?
成长,是自恋被啪啪打脸的过程,愿意承受自恋破碎的痛苦和羞耻感,不断地看事实,回到现实边界中,悦纳自己的平凡,是真正的成长。而那种让你觉得自己越来越正确、越来越牛逼的修行,是住了相,跟修行背道而驰。越修行,越是“怎样都可以”。修行是一个越来越松的过程。修行好的人,给人感觉特别松。这种松,就是慈悲。
这段话摘自李雪的文章《有爱的能力,是什么样子》,用来解释觉得好合适。
文章链接:
感恩李雪的文章以及所有评论给我带来我的启发。
晚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