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浮生
书院隐麓翰墨芳 枫亭爱晚曲水觞

清晨,仲夏的第一缕光用温情目送着我——— 一个久违的旅人。飞速的高铁载我疾驰,翻滚的麦浪在眼眸流动。短短三个小时的车程稍纵即逝。午餐聚罢,我与 40 名团友来到 此次旅游的首个景点——岳麓书院。中国古代书院起源于唐 朝,最初是官办修书、校书和藏书之所,后才陆续发展为讲 习的所在。作为古代四大书院的岳麓书院建于北宋开宝九 年,它坐落在麓山脚下,敞开博大的胸襟,为各路学子提供 习文弄墨的一方净土。翻开历史的书卷,我们可以看到古老 书院的沧桑,几度废兴,数载跌宕。它如一卷厚重的书简, 为后人讲述着历史;它又如一位博学的智叟,用目光聚焦着 未来。
跨过漆木门槛,映入眼帘的是四个笔力遒劲的烫金大字 “嶽麓書院”。两旁是一副名联“惟楚有才於斯為盛”。不 难想象当年书下此联人的自豪心境,以及来此讲学办学、求 学问学的人们认同的心理。站立在院落中央,我环顾四周,
只见古木参天,浓荫蔽日,两旁的游廊古朴典雅,翻新的墨 漆色泽凝重。绕过回廊,我侧身迈入后院,只见碑帖临墙而 裱,或因岁月的侵蚀字迹模糊,或因年代久远石碑本身已是 裂痕累累。虽已是看不清前人书写的详尽内容,也揣摩不到 他们来此的目的与心境,但是这些斑驳的遗迹告诉我们,这 是一方灵山圣土,这里孕育过一批批忧国忧民的莘莘学子。 无论他们是以忠孝廉节为人生目标的封建臣子,还是以革兴 变故为己任的近代先驱,他们来此的目的都应是学以致用, 报效国家,不枉此生。正是“经世致用”这个岳麓书院始终 贯彻的学术传统吸引着儒生风尘仆仆来此兴学求学。这样的 办学之风不仅为前朝各代所传承,也应为当代的我们所继承。

穿越后院掩映的茂竹修林,继续攀爬百余步,我们来到 一片开阔的池塘边,只见不远处一座重檐八柱、琉璃碧瓦的 小亭赫然屹立在清风峡口的山坡上。“远上寒山石径斜,白 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虽然 未到霜叶红透的季节,我们依然可以联想诗人笔下碧潭朱 亭、流水潺潺、枫林尽染、层叠错落的山水诗卷。想必当年 的湖广总督毕沅也是如此想,才会将写实的“红叶亭”更名 为写意的“爱晚亭”吧。我们一边听着导游讲解“爱晚”二 字的由来,一边信步在池边的小石路上。枫林以它年轻的面 貌迎接着我们,葱茏茂密,丰姿摇曳。曾经幽密的丛林深处
而今已然成为旅游的旺地,来此游历的人虽然失去了古人隐遁山林的那份野趣,却也可享受暂时置身山麓的悠闲。此时, 我仿佛闻得诗人在亭中酒酣恣意的吟唱;我仿佛窥见渊潭里 贤人的俊逸仙姿的倒影。
第一日的行程就此落下了帷幕,团友们渐为湖湘习文好 学的古朴之风所触动,继而萌生好感。夜幕薄笼,华灯初上,岳麓书院、爱晚亭渐渐隐匿于幽深漆黑的山麓,无论是朗朗 书声的习学讲坛还是潺潺溪边孤寂的枫林小亭,披着历史风 尘的它们成为我们与湖湘文化的初遇,翰墨芬芳的初遇。

(图片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