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IT·互联网@产品
给互联网APP产品做个收纳

给互联网APP产品做个收纳

作者: 范稀稀 | 来源:发表于2018-03-28 14:51 被阅读0次

一、为什么要分类?

于我个人来说,分类是为了让我对这个庞大的体系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和认识。分类并不是绝对的隔离,而是归纳相同之处,发现相异之处的一个过程,至少我很享受这个过程,我也从中收获很多。

希望分享给更多人,也希望更多人能从这件事中找到乐趣。

二、怎么分类?

在这里我想把我整个的一个思考过程都分享出来,好让分类这件事不止能用在这一个话题,而是日后在做任何领域的分类时都可以用到这样的一个思路。

1. 罗列你所想到的任何类别

比如针对这个话题,我所想到的APP类别包括:即时通讯类、社区类、内容类、资讯类、影音类、短视频类、电商类、本地生活服务(O2O)类、在线旅游(OTA)类、工具类、游戏类。这些是我能穷举出来的,一共11个,每个类别都能对应到一两个具体的APP,很简单,每个人应该都有这样的能力。

2. 寻找上述类别中是否具有包含关系

比如我想到内容是包括各种信息形态的:文字、图片、影音,这些都属于内容的范畴。那么资讯类、影音类、短视频类的APP,是否可以归属到内容类APP?

这时,你要先对内容类APP制定一个边界(以下纯属个人观点,言之成理即可),我所认为的内容类APP,很简单,就是为用户提供内容方面的服务。我把资讯类、影音类、短视频类APP套用到这个范畴,竟然完全不违和,因此非常愉快的,所有类别减少到了8个。

同样的,我发现在线旅游也可以归属在生活服务这一领域,同样是需要实地体验,只是所消费的产品形态不同。所以现在类别还剩下7个。

再比如,我刚刚说到了交易,不难发现,生活服务类和电商类APP都具有交易这一属性,那么是否可以把生活服务类和电商类统称为交易类APP?

最后,我们得到了6个大的分类:即时通讯类、社区类、内容类、交易类、工具类、游戏类。

3. 为什么不再继续合并分类?

这一点绝非随心所欲,不能说好像6个种类差不多了就不再往下做,而是在于:现有的每一个类别,是否有自己的壁垒。

很多人会把即时通讯类和社区类产品并为一项:社交类。并不是说这样不行,完全可行,并且我们也已经看到市场上一些APP已经能够将这两个功能进行不错的整合,比如陌陌、探探。

但是即时通讯类有自己的壁垒在:缔结人与人之间的强关系链。社区类产品对我来说永远是一种弱关系,不管是基于兴趣还是某种需要,你可以通过社区认识更多的人,但是你与其他人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半熟社交”,这种弱关系的自由度和可靠度,是无法超越即时通讯类的强关系所存在的。

依次往下,内容类APP的壁垒在于资讯/图片/影音的内容的供给。根据内容产出方的差异,这些内容被分为PGC(专业团队产出)和UGC(用户产出)两种,今日头条等新闻、媒体类资讯平台,以及爱奇艺等的影音平台,这些都是以PGC为主的内容类APP。而微博、小红书、抖音这些,则是以UGC为主的内容类APP。

同时发现,微博、小红书和抖音,似乎都一只脚跨进了社区的范畴,是否UGC类内容平台同时都是内容社区,这一点需要进一步印证。

交易类APP往往需要依靠强大的信任背书,相比之下,大众点评类的到店服务会更易于积累信任,因为实体店是不会跑的。网易严选类的自营电商则是依靠自身的品牌口碑建立起信任。而淘宝的信任体系建立难度最大,只能依靠尽可能通过各种方式降低消费者的感知风险,如确认收货之前所付钱款由第三方托管,以及星级、评价体系,再次向马爸爸致以崇高的敬意。

工具类APP是在所有的类别中壁垒最低的,它只是单纯的依靠某一种技术手段,实现逻辑可以被复制,所以如果工具类APP不把触手伸向其他门类,将很容易被市场同类产品取代。

游戏类APP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它为用户营造出一个异于现实世界的虚拟空间,甚至用户在此建立自己的第二人格。游戏化已有一套完整的成体系的理论,感兴趣可以学习一下,这些理论也常常被应用于产品、运营和营销领域,支付宝的蚂蚁森林、小鸡庄园都是较成功的案例。

三、写在最后

需要再强调一次,分类并不是泾渭分明、界限清晰的,这件事情只是一个辅助:为了更好地对全局有一个把握,更快速地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和方向,不可以太过较真和固执。

说回整个世界也是一样,小的时候以为万事万物都有个对错,语文和数学绝对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门类。但是长大了就会明白,很多东西并没有标准答案,世界更多的是处在一个复杂和混沌状态。关于混沌这件事情因为物理比较渣,就不再对此赘述了。道理就是如此:数学里也存在诗一样的韵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给互联网APP产品做个收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doy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