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随笔感悟读书笔记极致品书――提前喜欢
疼痛着的温暖——《我们仨》阅读札记

疼痛着的温暖——《我们仨》阅读札记

作者: 先主山下梁波涛 | 来源:发表于2020-03-05 07:38 被阅读0次

    文/涅阳三水

    这本书初读的时候,我的内心疼了很久。

    还记得那是十多年前,看到这个素净,淡雅的封面,还有这一家三口复古式的照片,我便被俘虏了。

    几乎是连夜读完了这本书,次日凌晨醒来,我的一双眼睛和核桃似的肿胀。

    同步阅读的,还有张洁的作品《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都是至爱亲情的缅怀之作。

    为什么读?这样疼痛又温暖的文字?

    外婆的离世,带给我数年的伤痛,只有这些文字,可以缓解。

    如今十多年了,我再一次在深夜阅读这本书,心里的滋味还是一如当初,悲痛难挨。

    它是疼痛又温暖的,不黑暗,不沉郁,是灵魂深处的阳光。

    2

    最早知道钱钟书和杨绛,是在上学的时候,和朋友一起研读钱钟书的《管锥编》,在这部严谨的学术著作背后,我感受到了杨绛女士的质朴与纯真。

    后来又读了杨绛老师的《干校六记》,写父亲的文章印象特别深刻;再后来就读到了这本《我们仨》,文字中的淳朴依然,冷静依然,优雅依然,我无法忘却。

    翻阅着这本书,一句一句出声朗读着里面的句子,我感觉着有点像奥斯丁,用极其干净极其舒朗的笔法,描写身边的琐事,除了丈夫和女儿之外,没有其他的人物穿插,整本书的笔墨都在这两个人身上。

    如果说《干校六记》里的杨绛是冷静的,是节制的,隐忍着大家闺秀的贵族气息,当然还有那么一些傲气。

    那么到《我们仨》当中,冷静没有了,节制没有了,浓浓烈烈的痛处,倾洒得到处都是,深深浅浅的思念,彻彻底底的回忆,把一家三口的生活淋漓尽致地得以表现。

    3

    这部作品的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只有短短的两页文字,就在这两页文字当中,杨绛回忆了和钱钟书一起经历的浪漫爱情。

    经历战火、疾病、文革这些特定的时间点,杨绛和钱钟书一起,几十年的风雨路程,几十年的相守相知,相濡以沫。

    短短的两页文字,和《干校六记》差不多,平缓的,温暖的,洋溢着淡雅的味道。

    那种味道,就像秋天的落叶,就像冬日的阳光,平静而柔和。

    即便是书写文化大革命的那段岁月,那段扭曲了人的心灵的岁月,在杨绛先生的笔下,也不过是对另一种生活的适应而已。

    4

    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采用的是意识流的写法,借助梦境,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回忆和冥想交织在一起,让人分不清真实。

    这应该是后现代主义的文学样式吧。

    在书写到钱媛去世后,白头人送黑头人,杨绛这位做娘的,会有多痛呢?

    哪一个孩子不是做娘的十月怀胎孕育出来的的呢?可以说是倾注了一辈子心血的杰作,怎么能够说放手就放手呢?

    虽然说文字冷静着叙述,说圆圆走了,就不用再牵挂了。可是在字里行间,却强烈地感受到,越是这样想,心中的牵挂就会越痛。

    那种感觉就像胸口被瞬间穿透,穿出一个大洞,刺骨的寒风嚎叫着灌进来,刹那间就让人血肉模糊。

    忘记了第一次读的时候,我流出了多少的眼泪。如今再次读的时候,我依然被语言刺中,那种透露出来的深深的伤痛和寂寞。

    我瞬间想到了亲亲的外婆,用对至亲的怀念,对逝去的缅怀,还有几番挣扎后洞彻生死的达观。

    一群人一起走,走着走着就散了,不久着就剩下自己一个人了,那一份孤独,那一份寂寞,真真是无法排遣的。

    5

    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语言从意识流当中,又切回到属于杨绛先生的一贯笔法,冷静地叙述着。

    钱媛,杨静先生挚爱的唯一的女儿,在死亡的路上挣扎时,她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呢?

    我觉得我的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是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

    读着这样的句子,我又一次想到了外婆。

    患着肝癌,已经瘦成皮包骨头的外婆,每一次面对她,每一次和她交流,那种感觉就是,我的心在被一下一下地捅着。

    那种挣扎在死亡路上的痛,只有深深的经历过深深的观望过,才能够真正地体会到。

    杨绛先生说,她愿意变成高山上的一块石头,守望着三里河的家。那个家里,有着丈夫和女儿的影子。

    可是那个三里河的家是不能久留的,因为一个人总是要离开这个世界的,留下的只能是思念了。

    一位八九十岁的老人的思念,更让人伤痛,和家人的相聚,只有在梦里,或者那条与生路对立的路上才可以。

    6

    书本当中,有杨绛先生手写的一句话:

    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杨绛

    杨绛先生和她的丈夫、女儿都是知识分子,在知识的环境当中,过着平淡安稳,却又有滋有味的生活。

    无论是在外国留学,还是回国后的战乱时期,他们都能够相互支持,在读书中安详静默。

    他们生存的那个时代,无论多困难的环境,对他们来说,都是生活的一部分,都是生命的一部分。

    他们从来不会去打破世界的方圆,他们所拥有的,只是在自己的空间里,相知相守,质朴的情感,淡泊的心态,便是成就的从容。

    从他们的生活当中,我们也明白,真正的读书人,内心是富足的,是睿智的,是慈悲的,更是善良的。

    从标题中看起来,感觉应该很苍凉,但是在读的过程当中,却是渐渐明朗,渐渐真实的滋味在心头滋生。

    7

    一位暮年的老人,用自己书写了一辈子的笔,对自己最亲爱的人,进行最深刻的倾诉。

    文字之间,满满的都是伤痛,满满的都是爱意,满满的都是彼此的陪伴,满满的都是这样存活的甜蜜。

    真正相爱的人,是不会害怕分离的。因为在分离之后,在回忆中就像是又过了一辈子一样。

    杨绛先生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

    朴素的人,遇事无求,与人无争;单纯的人,心思明净,只求相聚在一起。

    他们甜蜜温润着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都能够变得甜润。

    再一次把这本书读完的时候,眼泪已经消失了,因为我感受到了疼痛中的这份温暖——

    好好把握当下,不要在失去后才开始追忆,感叹,惋惜和抱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疼痛着的温暖——《我们仨》阅读札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dtil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