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38-156
我们都很清楚中世纪也被称为 “黑暗时代”,但即便如此,期间也还是有不少 “闪光点” 值得一提,比如英国、法国和德国等这些名词都是中世纪才出现的,再比如罗密欧、朱丽叶、圣女贞德、十字军、女巫……等等。
而本书在介绍中世纪的历史时,假设每一个小时代表一百年的阐述方式倒也有趣,且方便记忆。
所以我们可以说耶稣是在午夜诞生的,快到凌晨一点半时,保罗开始四处游历传教,一刻钟后死于罗马。
写到这里,想到昨天看了一整天的历史剧《圣经故事》The Bible,强烈推荐对圣经感兴趣的童鞋,在一时半会儿看不完《圣经》的时候,可以先看看这部剧~ 个人感觉拍的还挺不错的,而编剧更是在每一集的开始都打出字幕,表明 “已尽最大可能呈现圣经的真谛”。
坦白说,我在观看的过程中,最大的感触不仅是震惊于犹太民族的多难,更是深深折服于他们的坚韧,不过反过来想,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多难才让他们抱持有如此坚定的信仰吧。尤其是看到犹太人出埃及后,有过一段君主制的治理时期,不管是扫罗王,还是大卫王......一旦上位有权力后,也不总是都能那样坚定执行神意的。也由此更让我相信,信仰更多见于生活中不尽如人意的人群心里~ 骆驼身上的那最后一颗稻草,压不死骆驼的,必是因为还有最后一丝的信念犹存......
不过,我还是由衷的羡慕那些心中有信仰/信念的人,不管是哪一种,总归是件挺美好的事情~因为不论何时何地,信仰也好,信念也罢,总会为我们留有勇敢生活下去的最后一丝希望......
![](https://img.haomeiwen.com/i2751787/dfdd46f415414306.jpeg)
继续正文内容:
在接近凌晨三点时,基督教会大致上仍遭禁,到公元后313年,君士坦丁大帝统治时期,米兰敕令,宗教自由,基督教开始被罗马帝国接受,到公元380年起,狄奥多西统治时期,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一分为二:西罗马帝国以罗马为中心,到476年被摧毁;而东罗马帝国则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一直到 1453年被土耳其人征服。
值得注意的是,公元529年,教会关闭了雅典的柏拉图学院,同年,历史上第一个大修会:圣本笃修会成立。而这一年也成为基督教会钳制希腊哲学的象征。
不过希腊哲学在中世纪也并未被完全遗忘,只是被分裂成了几个分支。
1,the Roman Catholic 西边的罗马天主教文化(拉丁式的基督文化,罗马为首都;新柏拉图学派在此传承)
2,the Byzantine 东边的东罗马帝国文化(希腊式的基督文化,君士坦丁堡为首都,后改名拜占庭;柏拉图的哲学在此传承)
3,the Arabic 南边的阿拉伯文化(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在此传承)
一直到中世纪末期,这三种文化在意大利北部交融,“文艺复兴时期” 开始了。正如一条大河,被分成三股支流,而后最终又融合汇集成一条大河。
整个中世纪的哲学问题基本上都集中于:
我们是否一定要相信基督教的启示?
我们可以借助理性来探索基督教的真理吗?
希腊哲学家与圣经的记载有何关系?
圣经与理性之间有抵触吗?
信仰与知识可以相容吗?
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最著名的有两位:将柏拉图 “基督教化” 的圣·奥古斯丁 St. Augustine(公元354-430年),和将亚里士多德 “基督教化” 的托马斯·阿奎那 St.Thomas Aquinas(公元1225-1274年)。
所谓的 “基督教化” 指的是,把这两位希腊哲学家的观念,用一种不至于对基督教教义造成威胁的方式加以诠释。
比如圣·奥古斯丁,将柏拉图的理型(idea)放在上帝的心中,在上帝创造世界之前,那些 “理型 idea” 是存在于神的心中……以此保存了柏拉图有关永恒理型的看法。不过他的神学脱离了雅典的人本主义,将人类分为 “得救” 和 “受罚” 两种,他的主要观点都在《上帝之城》 the City of God 这本书里。
而托马斯·阿奎那,同时也是位神学家,由此我们也可知,中世纪的哲学和神学之间并没有很明显的区分。他认为世间有若干 “自然的神学真理”,即一些既可通过基督教的信仰,也可通过我们与生俱来的理性得知的真理。这就好比我们既可以通过看到闪电,或者听到雷声,来判断即将有雷雨来临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