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教育故事
“美国的空气又甜又鲜”,你还有必要爱国吗?

“美国的空气又甜又鲜”,你还有必要爱国吗?

作者: 八段锦 | 来源:发表于2017-05-25 17:26 被阅读431次
人生何处不心理,待我为你八一八

最近发生了一件事。

在马里兰大学2017毕业典礼上,中国女留学生发表演讲。

这位杨同学说,当初来到美国的时候准备了五幅口罩,结果一下飞机就发现“美国的空气又甜又鲜”,口罩根本用不上!不像自己的家乡。

然后由此引申开去,说美国连空气都有种自由的味道,其它的就更不必说了。

结论是:同学们啊,你们要珍惜这无比宝贵的自由!

杨同学想必在国内也接受过爱国主义教育,但是一下飞机就被“又甜又鲜”的空气圈粉,现身说法教育美国同学爱国去了。

痛骂她的人的确很多,可关键是,她这一番话不是只代表她自己,有不少人为她鸣不平,说她只不过大胆说出别人不敢说的真话而已,何罪之有?

我也有亲戚真是因为空气不好移民了。如果不联系后面通篇的气氛,单独听这句“美国空气又甜又鲜”,也不都算瞎话。

问题是,她到底是怎么看待这个只生活过几年的“第二故乡”和出生于斯、成长于斯近二十年的真正故乡呢?

两个国家,已经被简单概括成:空气好+言论自由和空气不好+言论不自由的选项了吗?

祖国下一代的精英们,正在大批大批杀往美国的路上或者已经在美国上学,最小的留学生现在从小学就出去了,他们中会不会也有人像杨同学这么思考问题呢?

细思恐极啊。

01  为什么要爱国?

爱国在我们这代来说是天经地义、不容置疑的,但是新生代,他们会把这当做天经地义吗?

杨同学就不讲爱国,她讲自由,讲新鲜的空气,哪个国家给她这些,她可能就去哪。

她错了吗?

生命诚可贵,自由价更高,抛去政治正确和现实因素,应该有不少人会在自由和爱国之间选择自由。

至于她能不能在美国找到真正的自由、是不是在中国就没有自由、能不能又自由又爱国,那是更大的议题,这先不讨论。

单从“利己”的角度来考虑,爱国对一个人到底有没有实际的必要?这里说的“爱国”,更多是指爱中华民族,并非狭隘的“爱国”。

研究发现,生活在美国的女性,亚裔女性和印第安人的自尊水平最低,这与少数族裔更容易受到歧视以及性别都有关。

但奇怪的是,同样作为少数族裔的非裔美国人却有很高的自尊。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这些非裔美国人更倾向于关注他们认为自己最让人满意的地方,并且通过这些方面来获得更高的成就;

第二,非裔美国人喜欢同种族团体的社会活动,这种活动提高了他们的种族自豪感,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自尊。

现在再回头看杨同学,她正好是相反的。

杨同学在那样一个正式的场合,不得体地夸大家乡不够好的一面,她试图融入新环境的办法,就是嘲笑家乡、也捎带着贬低了自己的固有身份,用讨好的态度获得新团体的接纳。

这其实说明,杨同学的自尊是很低的。

从骨子里缺乏对民族和个人的认同,这样的态度真的可以让异乡人尊重、接受她吗?或者说,就算是接受,以什么样的身份接受她?

02 自我同一性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的主要成长任务就是找到同一性,了解自己的独特性、理解自己到底是谁。

形成同一性的方法,就是把和自己有关的各个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由自己决定的、独具“统一风格”的自我。

这一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过去、现在和将来,同一性要能够将自我的全部时间维度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然后确立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观,对未来的自我发展作出指导。

而杨同学的自我同一性里,似乎把过去否定了,把中国人这个固有身份也看淡了。难怪网友评论,没有根的小树会被大风连根拔起。

03 寻根

心理学家杜克博士致力于美国家庭的研究,他的太太萨拉也是一位心理学家,她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有一类孩子面对困难的时候表现得更好,这些孩子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他们熟知自己家族的故事。

家族故事和相信自己能解决困难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吗?

杜克博士很感兴趣,于是设计了一个问卷叫“你知道吗”,并调查了48个家庭。

这些问题包括:

你知道(外)祖父母在哪里长大吗?

你知道父母在哪里读高中吗?

你知道父母在哪里相遇吗?

你知道家里发生过什么可怕的事情吗?

你知道你出生的故事吗?

他们将孩子的测试结果跟孩子接受的一系列心理测试进行了比较,结果得出了一个压倒性的结论。

孩子对家族历史知道得越多,他们就越有控制自己人生的意识,自尊心就越强,也就越相信自己的家庭能够成功。

这个结果,很快被之后发生的“911”事件验证了,那些知道更多家庭故事的孩子,减压能力明显更强。

“你知道吗”测试表由此成为预测儿童情绪健康与幸福的最佳预测系统。

知道奶奶在哪里上学,为什么能帮助孙子克服小到摔跤、大到遭遇恐怖事件的困难呢?

答案就在于孩子的家族归属感。

最为自信的孩子,具备“代际自我”,而且他们知道比自我更强大的事物。

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是有限的,但是一个家族乃至整个民族就会很强大。轻易斩断自己的根,就意味着你要独自去面对困难。

这也是非裔美国人拥有更高自尊的原因,虽然身处异国,他们仍然很擅长从种族认同中找到更多的支持。

04 从家庭开始

没有自我认同感的人,他们的内部评价体系不完善,所以对外界特别依赖,受环境影响大。

我们的孩子都有机会接受国际化的教育,也许某一天他们也会呼吸到“又甜又鲜”的空气。

如果我们希望,无论在哪里生活、无论接触什么样的文化,他们都不至于随风飘摇的话,帮他们找到根基就十分重要。

杜克博士建议家长要多安排具有家族传统的活动,并且让这些传统变成家史。

多了解家族的历史,发掘家族中的叙事,最好是有起有落的,能帮助一个人适应外界环境。

比如:“我们成立了家族企业,但是后来有座房子被烧掉了,爸爸也失业了,但经过一段艰难,我们又挺过来了。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们都一样团结在一起。”这就是一个有起有落的家族叙事。

对民族来说,也是一样。

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华民族的起起落落,形成了一部宏大的史诗性叙事。很多孩子们缺的,是对这部史诗的深入了解。

在这一点上,我们的邻居韩国就做得不错。

我曾经特别好奇,韩国那样一个小国,韩国人为什么对自己国家的一切都有种迷之自信?什么都是自己家的好。

同样是牛肉,进口的恨不得比本国的便宜一半,质量好像也没差那么多;汽车更是,明明外国车质量更好,但他们就是要支持国货,而且丝毫没觉得委屈。

开始我以为他们是被高超的手段洗脑了,后来看韩剧的时候我终于发现了一个原因。

韩剧拍得最好的其实不是偶像爱情剧,而是家庭喜剧,比如早期的《爱情是什么》,《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

《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

这些剧演的就是小的不能再小的家长里短,但是特别温馨、幽默、感人,充满了接地气的小细节,看着看着不是被感动得流泪,就是笑出了眼泪。

流泪之后你才发现,这些剧里都在潜移默化地渲染家庭的重要性,介绍传统的习俗以及传统在今天存在的意义,甚至有婆媳应该住在一起这类本来会招年轻人烦的话题,但联系剧情的铺垫就是不会引起你的反感。

反而给你一种感觉,韩国人真的很在乎亲情、很认同他们的传统文化啊!作为韩国人,他们感到由衷地骄傲。

如果这叫洗脑的话,起码是技术含量高、结果也很不错的洗脑。

爱国教育可以有,只要走心、实在,首先建立在爱自己的家庭之上。

美国不也这样吗?所有大片里拯救世界的都是美国人、都特别重视家庭,这也是他们提升自豪感的方法之一。

爱国既不是情绪化的打砸抢,也不是表演或者义务,它就是实实在在留在我们骨血里的认同感,更好帮助我们找到同一性,建立起足够的自我价值感。

至少在孩子毕业演讲的时候,别再出现“美国的空气又甜又鲜”这种可笑的开头了。

杨同学的毕业演讲

作者 | 八段锦,心理科普作者+建筑师,已出版两本心理学专著。转载须授权,如果觉得有用请点赞支持~

相关文章

  • “美国的空气又甜又鲜”,你还有必要爱国吗?

    最近发生了一件事。 在马里兰大学2017毕业典礼上,中国女留学生发表演讲。 这位杨同学说,当初来到美国的时候准备了...

  • 果园橘子鲜又甜

    文//幽兰 果园橘子鲜又甜,硕果累累惹人眼。 边摘边吃乐开怀,拍个照片作留念。 今天下午,二姐约我去隔壁村的果园子...

  • 理智又自由的你,还有必要结婚吗?

    近来一件明星的离婚案,让人们空前围观的同时,也重新热烈地讨论起婚姻这个高深莫测的话题来。所有声音都值得尊重与思考。...

  • 美国的空气真比中国的空气甜吗

    美国的空气真比中国的空气甜吗 文/孟祥忠 美国的空气也比中国的空气甜啊 一一这个哪一个中国人说的 这个中国人出名了...

  • 简单平凡

    昨天弟弟突然问我你爱国吗?一惊!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什么是爱国?我爱国吗?就像哲学课上的问题,我从哪里来?我又...

  • 如意吉祥!

    鲜色诱人尝, 纯甜似蜜糖。 送君红运照, 如意又吉祥。

  • 事事如意!

    鲜色诱人尝, 纯甜似蜜糖。 送君红运照, 如意又吉祥!

  • 又酸又甜

    后来 喜欢看爱情这个东西 别人的 虚构的 痛苦的 甜蜜的 在我苍白的十几年间无法勾勒的 现在 喜欢品爱情这个东西 ...

  • 又苦又甜

    暗恋真的是个苦差事,我很喜欢现在爱着他的我自己,虽然,只是单恋而已。 不告白是怕如果被他拒绝了,我真的失去了爱别人...

  • 又甜又坏

    昨晚上柒小妞不知道为啥特别开心,在床上跳得欢,我坐在一边靠在床头上,她却突然冲我跑过来,嘟着小嘴在我嘴上猛亲一口,...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美国的空气又甜又鲜”,你还有必要爱国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eez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