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6日,辽宁省专家“送教进疆”活动正式拉开帷幕,作为承办方,我们学校顿时热闹起来,由于小邓临时请假,负责这次活动的任务就落到了我的身上。
第一天,专家听我校老师的推门课,第一节就是我的《诫子书》,这是一节常态课,从读到译到品到悟,拓展迁移时还给了一篇课外小短文,训练学生自己阅读古文的能力,按部就班的上下来,所幸学生们看到有老师听课,一直处于兴奋状态,课堂氛围很活跃,不管是读文还是译文,大家都踊跃参加,参与度很高,自己感觉好像还可以。下午评课时李老师提到文体也应当作为本课重点,特别是“书”,以后我们还会学到《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等诸多篇目,第一课时若是能给学生讲解一下“书”这种文体,未尝不是一种积累。
我很受触动。 很多时候,我们拿到一篇文章时,往往急于分析文章的大意,急于揣摩作品的内涵,却常常忽视最基础的东西,如字词,如文体,如优美的句段。我们似乎习惯于挖掘作品深层的意蕴,习惯于领着学生或是逼着学生肢解课文,到最后总是忽略了基础的知识点。
后面两天,专家给我们带来了两节精品课,与我县三中的沈红梅老师、四中的解少慧老师同课异构《背影》,与五中白九匀老师、乡镇学校的张宁刚老师同课异构《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都是经典的老课文,刚好一篇精读课文,一篇自读课文。越是经典的老课文,越不好找切入点,要想推成出新翻出点新意来,的确不容易。一不小心就落入了窠白,或是会有构思雷同的顾虑。
好在五位老师都没让人失望,给我们带来了六节风格迥异但又异彩纷呈的课,让与会的老师们听有所得,学有所获!有的注重情感的熏陶,在老师的煽情讲解下,学生写出了令听者深受感染的作品,读者哽咽难言,听写潸然泪下;有的注重细节的品味,无论是传神的动词,亦或是人物描写的众多方法,都能引领学生细细品味,让学生在理解父子深情的同时学到答题的方法;有的注重在构思上另辟蹊径,不走寻常路,在别人都引导学生品味“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深刻含义时,他却引领着学生从文中的“我”入手,探究人物心理,分析人物性格的形成原因,告诉孩子如何在成长的过程中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这一点不仅值得学生深思,更值得听课的老师们深思。
听完课后,我忽然想起了不知哪位老师说的话,他说“语文就是喜欢读书写作的语文老师带领喜欢读书写作的学生在读书写作中享受读写的快乐。”仔细想想,这是最理想的语文课堂了,而现实却并非如此,语文老师千千万,但喜欢读书写作的语文老师却是凤毛麟角。
忽然想起前段时间董明实老师倡导语文教师要写随感,每天坚持写,我觉得这个倡议非常好,有董老师这样的语文前辈们引领,是我们新疆语文老师之福,平时我比较喜欢写些随笔,但大多说说生活感悟,与教学关系不大,但从现在起,我决定写写教学随笔了,那就从这次听课说起,谈谈我听完课的反思吧。
(一)、没有高素质的老师,就没有高素质的课堂,就没有高素质的课。新教材改革对咱们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都知道,课堂一“预设”就死,一“生成”就活,学生喜欢“活”的课堂,但“活”的课堂不是完全放手,它需要老师有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这就要求老师一定要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收放自如游刃有余。
(二)、题在课外,知识点都在课内生成。我们总埋怨语文不好教,学生的成绩不好提升,有时候教过的不考,考的没复习到,其实中考时很多题虽是课外的,但它的知识点却都是在课堂上生成的。如张宁刚老师在课堂上检查预习,当学生读到“哄”这个字时,他用了一个语境填空题,把“哄骗”、“哄堂大笑”、“一哄而散”三个词语放在一个语境中让学生填空,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字的音,更让学生明白了词的义,还切中中考点,真是一举几得。还有“背影”人物描写的方法、动词的作用、课文中伏笔与铺垫的作用、文章结构上首尾呼应的特点,都是考点,只不过中考时换了一篇其他文章而已,但这些知识点的答题方法与解题思路难道不是在课内生成的吗?
(三)、课堂上有所取舍才是关键。常听到有老师说,这节课又没有上完,有几个知识点没有讲到,实际上一节课40分钟,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我们总害怕没有讲到的知识点学生不会,总想着一股脑儿全倒给学生,却抹杀了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时间,更忽略了学生自身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差,学习也越来越被动。所以说,课堂上一定要有所取舍,精讲精练,才能事半功倍。
以上几点都是我所欠缺的,也是我急需改正和学习的,今天写出来,希望能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不是老师一个人的,它也是学生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