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卷耳
阿德勒是奥地利有名的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精神分析三巨头之一。《儿童教育心理学》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书中的引言部分写到: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育问题可以归结为一种自我认识和自我指导的过程……相比成人而言,儿童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指导能力非常薄弱……成人必须对儿童进行教育,关注并引导他们的成长。”
教书以前,我把儿童理解为一种智力未发育成熟的小动物,虽然活泼可爱充满无限可能性,但也调皮捣蛋不懂事。三年下来,我与他们进行了多次交手,为了让他们安静听讲而怒吼一顿,自掏腰包给他们买礼物买奖品时也温情脉脉。尽管每天记录和反思他们的成长故事,但常常还是发出“搞不懂现在的孩子脑子里在想什么”的感叹。
阿德勒认为,“关于人的发展有一个根本事实,那就是人的心理总是充满着有活力的、有目的的追求……不过,他不是完美的画作者,因为他对自己的灵魂和肉体没有完全的认识……个体的追求或有目的的活动是以人的自卑感为前提的。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它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他们尝试通过改善自己的处境来缓和或者消除自己的心理自卑感。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心理补偿。
那些明显表现出补偿性的性格特征的儿童有三种:生来就衰弱或有器官缺陷的儿童,从小受到严厉教育或没有受到父母关爱的儿童和从小被宠坏的儿童。上述三种基本处境都会使儿童产生欠缺感和自卑感,从而刺激儿童形成超越其自己潜力的野心。”
基督教认为,人最大的罪恶就是骄傲。从另一角度来看,自恋是人的本性。无论人处在何种境界,都想获得自我肯定,这是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哪怕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的罪犯,他也不过是以错误的方式来寻求自我认可。孩子那些看似奇奇怪怪的做法下面,也隐藏着一个可能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追求超越感的动机。
又因为人有自己的局限性,且很难完全去理解体谅他人,所以悦纳自己和被他人悦纳都并非易事。特别是在家受到各方关注在校处在一个大集体中的孩子,如果不是班级里的优秀者,他的心理落差会特别大,他会以自己的方式来吸引老师和同学的注意,比如扰乱课堂秩序、跟老师顶嘴。当大伙不得已把目光投向他时,他也会从中得到一种被关注的优越感。
知道了儿童同大人一样,在用自己的方式追求优越感,接下来我们就可以看看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表现。
“儿童的所有活动都是他整体生活和整体人格的外显,不了解行为中隐含的生活背景就无法理解他所做的事。”也就是说,我们要把儿童的某一特定行为置于他的整体的生活史来看待。当我们了解了他的生活背景,才能赋予他的某些行为合理性。值得注意的是,“儿童在2-3岁就为自己确定了一个目标。这个目标总是在指引着他,激励着他以自己的方式去追求”。如果此时他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些让他对事物有错误看法的因素,那么他就会有一个不会轻易改变的错误目标,长久地以不同方式来影响他。这样看来,我们可以从儿童3岁以前的生活经历中去探究他的人格发育环境,以及他的自我优越感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孩子在家庭中的问题来到学校就会被暴露出来。从是否有益于社会来看,儿童的优越感有正误之分。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加强孩子认识与社会一致的意义,避免过于自我。从心理学来看,懒惰是不自信的孩子给自己穿上的一件保护衣,他们在“如果他不懒惰,他什么都能干”的句式中获得一种特别的优越感。如果教师能够不以强制的手段来惩罚这样的孩子,而是用温和的方式拾起他所剩无几的自信心,那么这个孩子就很有可能变得勤快起来。
在我们的生活中,常被忽视的就是儿童的自卑情结。当孩子在寻求优越感和被关注的过程中受阻时,他会表现出一些其实不是生理疾病的病症。比如不想告别没有烦恼的婴儿期,就不去控制自己的大小便;知道口吃时家人会特别观察和留意他的口型和吐字,就以这样的方式来与二胎弟弟争夺父母的注意。对于这样一些在错误的道路上寻求优越感的孩子,成年人最不能做的就是对他们做出恶毒的评价,而是通过鼓励和给予一些证明自我的机会让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确保他们不会丧失勇气。从某种程度来说,给孩子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是一个老师能做的最伟大的事情。
如何防止儿童产生自卑心理呢?阿德勒认为,“成人要以儿童的视角来看待他们的处境,理解他们的错误判断”。我们要知道,“每一个冷酷的行为背后都隐藏着脆弱”,每个孩子都非常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都想获得周围人的肯定,因此可以给这些“坏孩子”多一点温暖,不断地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和解决问题,并发展他们的社会情感。
“达尔文观察到,所有那些防御能力不够强大的动物总是群体出没……没有任何动物像人类的孩子出生时那样无助……人类达到成熟所需的时间最长……由于儿童身体的不成熟,教育是异常必要的,教育的目的产生于这样一个事实,即只有依靠群体的力量才能克服儿童的不成熟。”
从这个角度来看,学会与人合作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技能,也是一个人拥有健康生活的前提。教会孩子正确地与人相处,在群体中自爱和爱人,那么他将能正确地认识自我,获得十足的自信心,而不会采取错误方法来获取他人的认可。比如,一个没有受到性别歧视的女孩子几乎不会在青春期因为想要获得男性的肯定而误入歧途,在和睦相处彼此尊重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与人交往时会更加从容自若。
总而言之,每个人都在自卑心理的促使下积极寻求自我超越的道路,儿童也不例外,而且他们的表现方式更为隐秘,需要我们大人结合他们的成长环境来做一个整体的判断。对于问题儿童,我们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去理解他们。知道他们曾经遭受的挫折,形成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他们纠正过来。培养他们的社会情感,让他们在与人合作的过程中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被他人悦纳的过程中获得与自己及世界和平相处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