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查令十字街84号》被海莲·汉芙和弗兰克长达20多年的书信情缘感动。
一位来自美国纽约的穷困潦倒的女作家和一位来自伦敦的古旧书书商弗兰克,一个买书,一个卖书,并为这个特别的顾客四处搜寻绝版、珍藏版的好书。
故事无关爱情,但两人长期以来穿越大洋两岸,通过书信交流建立起来的这种特殊的感情却是比爱人更加难得的知己。
许多爱书人奉《查令十字街84号》为圣经,就像麦加城之于穆斯林那样,直到今天,仍有络绎不绝的人跑去伦敦的查令十字街朝圣。
故事的主人公海莲·汉芙,一个摇笔杆子的穷酸女作家,一天到晚窝在老旧不供暖气的公寓里写剧本,现实的生活虽然落魄寒酸但唯一能让她感到满足和享受的就是读到一本内容丰富装帧精美的旧书,海莲酷爱读书写作,从她写给弗兰克的一封封文采飞扬的信里,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她幽默、风趣、直爽的性格特点。
她对书的热爱方式可以说是别具一格。
她直言自己不喜欢纽约那些用惨白纸张和硬纸板大量印制的美国书,不喜欢那些被翻译的不得体、表达不出原作者感情的书,不喜欢买没看过的书,因为那就像买一件没有试穿过的衣服一样,心里没底。
她喜欢看旧书,她形容翻看一本书页上有注解的书时说:“我着实喜爱被前人翻读过无数回的旧书。特别是扉页上有题签、页边写满注记的旧书,因为那样可以与心有灵犀的前人冥冥共读,时而戚戚于胸、时而被耳提面命的感觉”。
当看到某本首版书时又被它那精美的装帧所迷住,甚至用“标致”来形容一本书,她觉得这样的书就应该置身于英国乡间的一幢木造宅邸,由一位优雅的老绅士坐在炉火前的皮质摇椅里,慢条斯理地轻轻展读……
当弗兰克给她寄来的书不符合她的“审美”要求时她也会毫不留情地奚落挖苦,她在信上咒骂那些胡乱改写编篡的人,说他们简直就是丧尽天良、让原著作者死不瞑目。
当看到一本好书被拆散用来充当填箱纸时,她气愤地感叹那种行为简直就是世道中落、万劫不复。
在对好书的收藏这方面海莲跟其他的爱书人也大不相同,有一种爱书人总是不管不顾地买来各种畅销书,经过一番囫囵吞枣地翻看之后就仍在书架上不管不顾了,甚至再也不会去看第二遍。而海莲虽然酷爱收藏书,但她也酷爱仍书,只要是她觉得自己不会再看第二眼的书她就会果断扔掉,并且遵循买一本仍一本的原则,精简书架,最后留下的都是经典,放在今天就是当下非常流行的断舍离。在她看来能被留下的书是能够一直读下去的书,并且每一次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和感触,这才是值得收藏的经典书目。
《查令十字街84号》爱书人的圣经海莲二十多年来始终在马克思与科恩书店购书,对这家如知己老友般的书店感情深沉而久远,更对二十多年来始终为她服务并且被她视为知己的弗兰克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从1950年开始幻想着能去伦敦,能去探访英国文学,幻想着自己在那一天到来时步下轮船、火车。从开始的经费不足到通过写剧本终于赚够了旅费,却因为自己的牙齿坏掉以至于把钱都花在了看牙医上,再到之前居住的老旧公寓拆迁又要重新花钱租住新公寓,买家具……如此种种,海莲始终没有机会成行。
直到1969年弗兰克突然病逝,她也没能有机会去亲自看看这家被她形容为“可爱的威廉”降生的房子,更没能亲眼见见跟她维持了20多年特殊友情的书店职员们,尤其是与她心灵相通的弗兰克。
在弗兰克给海莲写的信中可以看出他是多么盼望能和她见上一面,借以安放这一段长达20多年的书信情缘。弗兰克写道:“夏天又快到了,预料将会有更多美国游客到英国来,然而我们所期盼的“那位美国游客”却仍独独教我们望穿秋水”。
弗兰克在写给海莲的信里总是给人一种严肃考究,正经矜持的印象,海莲曾打趣说她一直想要戳穿他那英国式的矜持,可他20多年始终如此,终于在写给海莲最后一封信的结尾写道:“想念你的佛兰克”,简洁的三个字却包涵了太多的感情。
对于英国伦敦,对于查令十字街84号的马克思与科恩书店,对于书店的几位可爱的职员们,对于20多年来为她竭尽心力、四处奔波搜寻好书的佛兰克,海莲是有诸多遗憾的。她的朋友前往伦敦之前对她说:“如果你手头宽裕些就好了,那样子你就可以跟我们一道去了”,她听了眼泪差点夺眶而出,因为这正是佛兰克去世后她不敢去想更不敢去提及的遗憾。
大概是为了弥补佛兰克对她的付出,大概是想通过某种方式纪念佛兰克,海莲最后决定将她和佛兰克还有其他店员这20多年的通信记录整理出版成一本书。将她对书籍的热爱,对佛兰克的感激和遗憾,对伦敦马克思与科恩书店的依赖,对这段特殊的感情做了一个总结和纪念。
今天,去伦敦旅行的爱书人,总要去查令十字街的书店旧址看看,去缅怀一下当年的感人故事,也为自己痴爱书的情结寻找一个归宿。
最后,她说:“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查令十字街84号》爱书人的圣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