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敏杰 任一英 原创
走好人生每一步对于初为父母的人来说,就要面对养育孩子的问题,养育,既要抚养孩子,还要教育孩子,抚养相对容易,教育相对困难,因此,要养育好孩子,就必须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储备正确的养育知识,就必须有好的知识来源。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虽然对家庭教育很重视,但重视家庭教育的阶层,主要是社会地位较高的家族或家庭,不是普通百姓,普通百姓说得最多的是:“多一个娃儿,多一双筷子”,只管生,不管养的现象普遍存在,就是今天,还有很多人没有完全转变观念。
在全社会对养育孩子不够重视的年代,初为父母的人,获得养育知识,主要来自原生家庭中长辈的经验,体验自己的成长经历形成的理念,观察、学习他人的养育技巧等。
在全社会对养育孩子比较重视的今天,初为父母的人,除继续从以上几方面获得知识外,还会从相关书籍和互联网上获得知识。
不论初为父母的人从哪里获得养育孩子的知识,都是从学习间接经验开始,这也是他们获得养育经验的唯一途径。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朋友去探望初为人母的妈妈,推荐她研究《斯波克育儿经》,这个妈妈却说:“我已经有了几十本育儿的书籍,不同的书籍对同一问题的处理方式却不尽相同,让我越看越糊涂,从现在开始,所有的书籍都不想看了”。
她还说:“别人不仅推荐了很多书,还有人主动介绍自己的养育经验,他们的经验也是五花八门,让人不知道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从现在开始再也不想听了”。
分析这个案例可以发现,初为父母的人,在处理获得的养育知识时,存在以下问题。
一、无法鉴别养育知识的优劣
虽然市面上有很多养育孩子的书籍,互联网上的信息也很丰富,但是,很多养育经验,是根据对某个孩子的教育和抚养进行的总结,是从个案中得出的结论,展现给读者的经验,就可能相互矛盾,同时,很多家庭教育的专著,不仅观点不同,或不完全相同,而且不同的专著,还可能存在相互矛盾的情形,对初为父母的人来说,根本无法判断哪些知识是正确的,哪些知识是错误的。
二、研究经典著述的父母不多
以这个案例中提到的《斯波克育儿经》为例,这本书虽然第一次出版是一九四六年,但一直在修订和再版,被译为三十九语言,被公认为最可信赖的育儿书籍,全球销量超过五千五百万册,斯波克博士本身就是儿科专家,还教授精神病学和儿童发展学,被誉为“育儿之父”。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很多初为父母的人,并不知道哪些是育儿方面的经典著作,估计他们也不了解,哪些是家庭教育方面的经典著作。
三、放弃对真知灼见继续追求
这个案例中的母亲说:“再也不想看了”、“再也不想听了”,反映了这个母亲,或者说这个家庭中的长辈们,已经放弃对真知灼见的继续追求,在抚养和教育孩子时,他们将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书本知识、网络信息、他人经验,不再追求真正正确的,带有普适性的知识。
四、放弃养育孩子的独立思考
当孩子的父母及成年长辈不愿意追求真知灼见时,同时会放弃对养育孩子的独立思考,也就不可能形成养育孩子的独立见解。
其实,在养育孩子时,涉及到孩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将在后面讨论,因此,要养育好孩子,父母既要了解、观察、分析孩子的优势和劣势,还要根据自己的能力、经验、社会发展趋势、以及对周边环境的判断等来采取行动,因为每个父母、每个家庭、每个孩子的情况千差万别,更为重要的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人,每个父母抚养和教育的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案例,而他人的经验,都是根据适时状况做出的判断和决定,显然,养育孩子不可能完全照搬他人的经验。
五、回归原生家庭的养育理念
如果初为父母的人认为获得的间接经验,让其在养育孩子时无所适从,就可能放弃对其他经验的学习,他们会有意无意去模仿原生家庭父母的养育经验,并运用到养育孩子的实践中。
当然,这个案例只反映了部分初为父母的人,对获得的养育知识的处理方式,还有很多初为父母的人,会吸取间接经验中的精华,形成自己的养育理念,追求家庭人才战略的实现。
附:目录
第一章 从战略层面把握家庭教育
1、教育及家庭教育
2、家庭教育的目的与人才战略
3、调试夫妻关系与人才战略
4、家庭经营与人才战略
5、家庭核心与人才战略
6、家庭教育的知识和能力储备
7、平行教育法——家庭教育的战术思想
8、父母都要承担家庭教育责任
9、影响家庭教育成效的因素
10、深刻理解“起跑线”的内涵
11、帮助孩子把握人生节点
作者简介
任敏杰,从事医务工作十年,从事律师工作二十七年,现为重庆索通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重庆索通(万州)律师事务所主任。
任一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日本早稻田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双学士,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国际贸易专业硕士,现在谷歌总部工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