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虔诚地信奉这句话,并把它运用到和孩子相处的日常生活中来。
读过武志红老师关于原生家庭和婚恋亲情相关的书籍,读过《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学习过《给孩子的第一本情绪管理书》,觉得受益匪浅,于是运用“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糅合在亲子教育中,和孩子互相学习,共同成长,一起进步,亦师亦友,甚感融洽。
我喜欢读书,尽管租屋巴掌大的地方,摆放两张床后立锥之地都显拥挤,但是依然在柜子上面开辟了一处图书角。
儿子的绘本居多,因为我很喜欢那些文字不多却有味,精辟的小书,拿在手里爱不释卷的心动每次都让我感动不已。
第一次打开《鼠姑娘画春天》我是迫不及待的。
身穿花衣要去寻找春天的鼠姑娘 ,等待春天结果的乌龟爷爷,忙着采摘水果的猫头鹰大婶,手捧书本静等萝卜长大的小兔子,菜园里忙碌的百灵鸟奶奶,这些小动物聚集一起不仅带来了水果蔬菜还带来了鼠姑娘丢三落四的彩笔,墨水, 颜料,写生本。
在简单的故事里我看到了友情,看到了童真,看到了粗心大意带给生活的不便。这就是我执迷于这些绘本的原因,不会长篇大论,但是你却从中领悟到生活的真谛与美好。关键是和孩子简单的童心世界非常契合。
而我一般选择去图书馆借书,因为买书来看虽然比较有针对性但是一方面考虑到自己的经济状况,因为之前卡梅拉系列,大憨熊系列,彼得兔系列着实花了我不少生活费。
又因着一句“书,非借而不能读也”,其实不是不能读,套用《诗经·国风·关睢》中的名句我们就可以理解是一种怎样的心理作祟了,“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游哉,辗转反侧”,正是这样一种“不得”所以我们才会珍惜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书,也是这样,我就有过类似“得之,弃之”的经历,买回来就束之高阁,甚是惋惜。加之借书是有归还日期的,所以也是一种督促加快进程的方式。
成人图书馆和少儿图书馆距离不远,所以时时也会去帮孩子借来几本。我闲瑕翻书时,孩子也会在一旁一目十行,因为他尚未识字所以一般都是我讲,他听。但是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的,潜移默化是大环境,而兴趣则是最好的老师。
一次跟孩子聊起西游记,他说他喜欢猪八戒,我问他为什么,他说胖胖的很可爱。
86版《西游记》承载了太多人的回忆,“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师徒之情,同门友谊,“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为梦想为追求的执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记得当年看到孙悟空被师傅赶回花果山时候还哭成了泪人。
儿子问我喜欢谁,我说我最爱孙悟空,因为他会七十二变,神通广大,接着,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巧借芭蕉扇,一边挑着精彩的部分勾起他的兴趣,一边故弄玄虚对故事情节保有悬念,“为什么孙悟空有火眼金睛”,“为什么唐僧不会武功”,“为什么妖怪要吃唐僧”……一个接一个,照他的话说,“我脑袋瓜里满是疑问”,我知道他是对它产生了兴趣,于是就借坡下驴,“时间太长了,好多精彩的部分妈妈都忘记了,我们去图书馆借来再讲,好不好”,结果那天因为忘记带图书卡,又因承诺了他晚上给他讲铁扇公主,到书店买回了一本少儿注音版的白话西游记,因为好多是经过翻译再加工的,所以当我声情并茂,抑扬顿挫讲着孙悟空被压五形山,被困炼丹炉,与天兵天将打得不可开交时,他已经在一旁呆若木鸡了。
在讲到第四回时我已经口干舌燥,“我们明天再继续好不好”,“你讲啊,我在认真听”,于是孙悟空被紧箍咒念得满地打滚的情形让我再次对“自由”有了新的理解,自由是建立在一定的约束之上的,想起了泰戈尔的一名话,“生命之河在它的一条岸边享有自由,在另一条岸边就会受到约束”。
睡觉时,他还在念念叨叨,“五形山”,“七十二变”。我估摸着梦里都要看到孙悟空了。而这么多年没有重温西游记,在跟儿子讲时,发自肺腑的激情澎湃让我情不自禁感叹,经典永远是经典,不会因为时间而褪色,反而愈显珍贵。
有很长一段时间,他是喜欢动漫多过读书游戏等其他活动的,为此我们也没少发生冲突。我强制性地进行时间约束没有效果,我带他出去玩玩累了回来他还是要下意识地打开电视,我觉得被动接受电视画面会让人木讷,于是就在手机上下载益智游戏给他玩,并随时调整策略,但是慢慢发现手机游戏比动漫更容易让人上瘾而且毁眼睛的速度很快,所以我开始规定他只有周末每天可以有一个小时的时间来玩一玩,放松一下。
刚开始实行得很好,慢慢我就发现事情变味了。他开始不停询问什么时候放假,开始很关心今天是礼拜几,我知道他在期待周末,于是就担心会不会因此而本末倒置,于是不再刻意规定什么。
之前是因为在爷爷奶奶家,一进屋就放了一台电视,要是我我也会第一时间打开电视的,这不能怪孩子,人之常情都可以理解的。
索性我全权接管孩子的日常,从吃喝拉撒到学习读书,一回到我们的小窝,只有玩具和图书,他可以随意支配自己的时间。我做饭的时候,如果他有兴趣可以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全程没有任何指导性的说辞,能做就做结果什么样子都接受,不能做就可以再选择做其他的,比如扫地拖地,比如拿碗接水,他倒是鞍前马后,忙得不亦乐乎。
饭桌上,一个原则,吃饱就可以撤了。食物可口时,他会毫不吝啬地夸赞,“妈妈你做的面条太美味了”,味道不如意或者没有胃口时就会表现得有点消极,那我会建议他离开饭桌的同时告诉他们在下一餐时不出例外是没有东西吃的。
周末时,我会带着他们兄妹俩个去公园,发现竹笋破土而出的欣喜,找到一只蚯蚓与它躲猫猫的快乐,沿着鹅卵石小路尽情奔跑的酣畅,小事情却隐藏着大喜悦,一天总是过得很快。
我喜欢音乐,不是说唱得有多好。我会选择性地听流行音乐,因为我觉得它就像是甜品偶尔品尝一下会觉得很新鲜,但是如果当作主食那身体早晚会吃不消的,并且不会在播放器上认真搜索,都是随缘在大街小巷听到觉得走心的就拿回来听听。
记得有段时间喜欢听草原歌曲觉得就像草原的天纯净得没有杂质,乌兰托娅的《陪你一起看草原》,“因为我们今生有缘,让我有个心愿,等到草原最美的季节,陪你一起看草原”,词美,旋律美,所以时常会单曲循环。
但是就像红极一时的小苹果,现在儿子会有时跟我说,“妈,我跟你唱首歌吧”,然后还自编自导自演,“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怎么爱你我都嫌多”,每次听到这我都会笑得前仰后合,不知道他听的是哪个版本,每次纠正过去下次他依旧会这么唱,显然只是被它简单的歌词和轻快的旋律吸引,至于这首歌传递的爱情观他是无所谓也没有办法去理解的。
所以我更偏爱没有歌词的轻音乐,古筝的悠扬,萨克斯的浪漫,钢琴的优雅,就像我最爱的加州旅馆,如果换成萨克斯也是别有风味的。所以如果在家他们两个都是要和我一起来享受这份音乐时光的。听得女儿无论在哪里只要音乐一响,她都会跟着律动摇摆起来。
女儿也是我最佩服的一个人。小小的年纪,从蹒跚学步到自己独立行走,从别人喂饭到自己使用碗筷,运用短暂的几年时间学会各种技能,尤会察颜观色,尤会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我明白儿子和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是这样,学习能力强,模仿能力强,为一件事情不达目的就不罢休。想想这不真是我们早已丢失的东西吗?
所以如果我们为生活压力烦心事“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时,不妨扔下所有的工作和事情,找你的孩子去聊聊,去走走,看着他们笑靥如花,会不会就会发出“生活原来如此美好的感叹。
电子产品与纸质书籍,我选择后者,因为我不懂得如何填补激情过后无尽的空虚,因为太笨,只有写下记录下书籍传递给我的信息我才会在时间的堆积中内化这些东西。
我不知道“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怎样一种心理,因为工薪阶层我没有这个能力去把女儿送到形形色色的早教班,虽然我觉得它应该会有用,没有多余的钱就去为儿子培养各种兴趣,看着别人家的孩子小小年纪就出口成章英语流利,小小年纪就已经在五线谱中奏出美妙的旋律,我也只是相信表象传达给我的,至于孩子的童真童趣承受了多少压力,我是无法体会的。就像儿子喜欢的一首童谣中描绘的那样,“你对我好,我心里都知道,我学学这个,学学那个,忙得不得了,我的烦恼又有谁能知道,觉得太多学得太杂消化不了”,我想这也是道出了一部分孩子的心声。
我不确定什么样子的教育方式最有利于孩子成长,我只知道,在他成长的路上,有我陪伴,有我和他们一起成长,他们会觉得轻松很多。我知道他们早晚有一天会“青出于蓝胜于蓝”,所以在他们还能从我这学到一点东西时,我就时刻准备着让他们做我的老师,教会我更多的东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