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前接到闺蜜小A的电话,还没开口只听电话那头一顿嗷嗷大哭。原来是花四个小时写好的方案突然遭遇电脑崩溃,无法开机。
小A说,确定电脑无法开机的那刹那,她呆坐在地上想起了北漂的种种,突然不争气的哭了,眼泪像泄了堤的洪水,体验了一把什么叫“感觉身体被掏空”。
“我现在特别想我妈。”小A说。“可是我不敢给她打电话,我的工作她完全不懂,说也说不明白,白白跟着担心。而且,我都这么大了,给她打电话哭鼻子也太没出息了。”
我劝她“没事的,在妈妈心里我们永远都是小孩子,哭哭鼻子又算什么。”
第二天,我给小A发微信,问她好点了没。果然整个人都像充了电,元气满满。小A说,我给妈妈打了电话之后觉得好踏实,“之前我一直胆战心惊的工作和生活,生怕出了什么岔子。妈妈说,如果太累了就休息休息,马上中秋了,她在家准备了很多好吃的等我回去。突然觉得,好像生活的打击也不算什么嘛,摔倒了拍拍屁股上的土站起来就好了。”
“那方案呢?”
“哈哈,方案还是要写的。当天晚上趁着我还记得大概内容,熬夜赶出来了,发了奖金就去买新电脑!”
年轻人就是这样,十分钟前还丧的要死,十分钟后就满血复活。
有时候我会想,家人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不能选择出生,也无法选择家人,这就像是随机分配的礼物,好坏你都要接受。
而我们上学的时候,与老师和同学形影不离;工作之后,领导与同事又占了很大比重,家人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我曾经算过一笔账,现在每天八点到家(不算加班),十一点睡觉,早上七点出门,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每天不过四小时。周末就算是整天都在家,一周也不过44小时。如果过两年组建了自己的家庭,这个时间肯定还要减少,这还没有算自己的社交活动...
我不敢算下去,还有多少时间陪伴他们。
我曾经质疑过家人的意义:父母与孩子都为了彼此而努力奔波,却偏偏不能彼此陪伴。家庭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但是,随着我们在外闯荡才知道,在外面受了伤,灰头土脸能去的地方只有家,能让我们重新振作起来的也只有家人。
曾经,我也像闺蜜一样遭遇工作上的坎坷,我对母亲说,我坚持不下去了,我觉得自己毫无用处。母亲让我在家休息一段时间再谈工作的事。
那段时间,我陪着母亲早上逛公园、买菜做饭、和邻居奶奶聊闲天,突然释怀了很多。
虽然工作占用了我们大部分的时间,但生命的意义真的不止是工作。
我们内心的空虚需要情感来填满,而亲情是最浓稠的那部分。
小时候,最怕过中秋。
舅舅没结婚之前,年节都是来我们家过。长姐如母,妈妈对这个最小的弟弟很是照顾。后来舅舅长大,跟着几个朋友南下做生意,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少,过年的时候最忙。妈妈说:“至少每年中秋节你回来一次吧。”
所以,在我的印象中,中秋节仿佛就是为了迎接舅舅回家的节日。妈妈从不买月饼,都是自己“打月饼”。方法跟做馅饼差不多,只不过多油、多糖、多馅料,一个厚厚的、小而很敦实的月饼,在里面放上足够的花生仁、核桃仁、葡萄干、红糖…颇像老北京的自来红。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样的月饼足以馋的小孩流口水了。
但是,舅舅没进家门之前绝对不能碰。所以在别人一家团圆赏月、吃月饼的时候,我只能坐在摆满饭菜的圆桌前发呆。
小时候不懂,抱怨舅舅为何每年都回来的那么晚,害的我饿着肚子盯着那盘月饼“想入非非”。
每当舅舅风尘仆仆的进门,妈妈一定会从厨房跑出来给他一个拥抱,偶尔还会搓着他的头发说,“恩,很好,又结实了不少。”有时候妈妈会眼含泪光,仿佛他们已经阔别了一个世纪。
长大后才明白,最好的消息叫做“虚惊一场”,最激动的拥抱是因为“久别重逢”。
90年代的中国,还没有高铁,也没有视频通话。对妈妈和舅舅来说,从北京到深圳已经算是天涯海角。
中国人重亲情,家庭永远放在第一位。而正因为有些美好的希冀无法轻易达成,“阖家团圆”才令人格外珍惜。
因为妈妈和舅舅的影响,中秋和春节成了我们家一直以来最重要的两个节日。即使到今天,大家随时都能见面,中秋节也一定要聚在一起赏月、吃月饼。大人们管这叫“讲究、懂礼儿”,我知道他们是因为那割舍不断的亲情。
正因为一直经受别离,才更知团圆的可贵。
生于80年末的我,也即将进入而立之年,周围风风火火的朋友如今已成了养生达人,毕竟自己组建了家庭之后更加懂得健康的可贵。曾经年轻气盛的少年,如今也都成了别人口中温和的前辈。
时间是个很有意思的事儿,它真的可以改变人于无形。
前一天晚上还在朋友圈高喊“老子不干了!”的人,第二天就变成了“今天也要加油鸭!”
没办法,经济形势不好,家里还有等喂的孩子或者猫,年轻人早学会如何在这个世界艰难的活下去了。
而无论我们如何焦虑、迷茫或者痛苦,之所以还没有在这个糟糕的世界崩溃,就是因为我们的家人,在背后静静地、温暖的、有力的支持着我们。
中秋已至,祝愿所有人阖家欢乐。
常回家看看,带给家人最暖心的礼物与温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