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合理的
文/石岩磊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是收录在小学课本里的一首诗,题目叫《画》,作者是唐朝诗人王维,细细品味就能发现它简直就是个天衣无缝的谜语,诗句为谜面,诗题为谜底,画中的水不就是无声的吗?画里的花不就是四季常开的吗?而且整首诗的意蕴也十分符合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风格,但刚才看到的一篇学术性论文却颠覆了我的观念。
文章称,这首诗原本没有题目,且后面还有四句:“头头皆显露,物物体元平。如何言不会,祗为太分明”,是南宋僧人道川禅师在为《金刚经》注释时,所作的一首偈颂诗。我顿觉诗的意境深邃辽阔了许多,无论是山色和水声,还是春花与林鸟,都只是一种表象,它们之中隐含着“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禅机,生动地阐释了一切有形之物不过是“如梦幻泡影”的佛理,完全超出了一个“画”字所能承载的信息量。
正当我为眼前的新发现感到欣喜时,随手进一步查阅到的资料又令自己陷入了困惑,原来对于这首诗的作者有多个版本,除了王维和道川禅师外,还有元代王冕说,明代唐伯虎说,以及清代高鼎之说,学术界并没有完全一致的看法,难道小学课本不严谨吗?仔细想想这种做法也无大碍,毕竟归入王维作品是目前的主流观点,其它说法并无确凿实证,给孩子一个明确的概念或许更妥当些,假如将所有争论都一股脑地抛给懵懂少年,定会引起他们思维上的混乱,不利于学生迅速汲取文化知识。
我也很快摆脱了当下的纠结,不管作者是谁,品味诗作蕴藏着的哲理应该更重要,且从探究作品出处中我又悟出一个道理:由浅显的常识到深奥的禅理,再到遍览众说的超脱,不就是对人生的不同解读吗?山有色、水无声,既是诗词传递出的感触,也是人们看淡名利的感悟;春不在、花常开,既是时光似逝水的无奈,也是人们惜时如金的无憾。而不去穷究原作者的淡然,更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的通衢,不再有认死理的执拗,不再有气不顺的孤傲,所有的存在即合理,山不转唯有水转了。
我的思绪像是坐了趟过山车,经历了佛门所说的“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再到看山还是山”的跌宕起伏,内心愈加空明,看来世上没有绝对的合理,只有相对的合适,王维的《画》诗就适用于小学生理解,道川禅师的经释适宜参禅悟道,而众说纷纭的学术观念更契合学者的深入研究,无需整齐划一,不必强求统一,不同的年龄阶段,不一样的人生履历,会让人们对同一首诗有着迥异的感受,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合理的吧。
2020.9.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