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搅才是最大的健康
文/石岩磊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
我开始远离一切不健康的东西。
不论是饮食和人物,还是事情和环境,
我远离一切让我远离本真的东西。
从前我把这叫做“追求健康的自私自利”,
但今天我明白了,这是
"自爱"。
我曾在手机上多次看到这些话,总以为是眼下流行的鸡汤文,便随手划过并未认真地去读,直到昨天听卓别林的散文诗《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才知道它们选自文中的一段。在我的印象中,卓别林仅是一位搞笑的喜剧演员,没想到他还有如此深刻的一面,他的文字也击中了萦绕在我脑际的一个困惑,于是我便静下心仔细地琢磨起来。
远离不健康的饮食、人物、事物和环境就是自爱,这浅显的道理很容易理解,可真正做到却困难重重。例如,人们常说外面的饭菜不如家里的干净卫生,可大家还是会隔三差五地想出去搓一顿,或是饭店、酒楼的大餐,或是街边“狗食馆儿”的小炒,哪怕是一顿撸串也要去解解馋,除了嫌自己做饭麻烦外,多半是为了呼朋引伴凑热闹,另外还跟饭馆吸引食客的诀窍有关。
《舌尖上的中国》的总导演陈晓卿在一期访谈节目中透露,饭店招揽回头客的秘密往往是其独特的“重口味”,或辣或鲜或滑爽,总之是要用猛料来刺激你的味蕾,让你久久回味欲罢不能。是啊,浓烈的味道的确是有记忆的,能勾引着你时不时地冒出馋涎,就常惦着再去大快朵颐。而我们的口味不知不觉中变得越来越重,只有吃更辣更咸更鲜的才能过瘾,可给肝肾带来的负担也随之增加。
其实不只是食物,我们对人、事、环境的胃口也同样在不断增大,谈对象多了就会眼花缭乱,交朋友多了反而没了知己,经历风风雨雨的事多了便难以激起兴致,走过的名胜古迹多了常常会大失所望,难道我们真的是身陷不健康因子的包围之中吗?这成了盘根在我脑海里的一个迷局,循着卓别林的思路发掘开去,我似乎发现了一缕曙光,或许不是外物有问题,而是我们的心灵蒙上了尘埃,眼睛出现了错觉。
我们下馆子、交友、办事、游玩,都是在寻求一种满足感,一种生理需求快意的获得,饭菜要爽口,朋友要能帮上忙,事情要有收益,即使是旅游也在惦记着值不值,物超所值便欢天喜地,有所折损就像丢了钱包似的垂头丧气。当我们拿着价值的尺子衡量周围的人和事时,便总是盼着利益的更大化,也就难以持续地满足了,不满与失望即会时刻给欲望的火苗浇上凉水,从而慨叹好人难寻、美事难遇了。
如此说来,不是不健康的东西多了,而是我们的味觉钝化了,是我们感知外界事物的门坎高了,这道坎便是欲求,它会如河豚般随着刺激的增大而膨胀,就会将不利于己的事物视为不健康。假如一切顺其自然,也许就能认识到崭新的自己:不论是居家做饭还是去下馆子,只要一家人开心就好;不管是发小还是陌生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便能和平共处;无论是事成还是事败,不去怨天尤人就能心平气和;即使是旅行遇到风雨,也如苏轼那样“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也会别有情趣不枉此行了。
我猛地豁然开朗,原来不健康的不是饮食、人物、事物和环境,而是我们看待它们的心态,正如顾城的诗句所描写的:“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不打搅才是最大的健康,是自爱的高级格式。我的看法可能与卓别林的观点有所不同,但我不去评判他的说法,不去用挑剔的目光审视他的每个字,而是感谢他为我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线索,大概这本身就是一种健康的表现吧。
2020.3.1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