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以及生活中发生的事,屡屡觉得都是可以用意识与潜意识来解释和关联的,我的潜意识告诉我应该把这些思考和觉察写下来,于是,下面的故事就开始了……
初识意识与潜意识,源自于那堂课
从度娘上得知,意识是人脑对大脑内外表象的觉察;潜意识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听到意识与潜意识的说法是在11月份田老师《让教学在对话中产生》的课堂上,老师告诉我们,两个人之间的交流一方面是意识与意识之间在对话,另一方面也是潜意识与潜意识之间在对话,而每个人自身也是意识与潜意识在对话。学习在对话中产生,我们怎么觉察到意识与潜意识在对话呢?答案其实就在《认知心理学》一书里,当我们在知觉的过程中做出了无意识的推断,就是潜意识发挥了作用,激活旧知、关联新知,关联过去所学的东西来增强新知的记忆;意识在记忆的同时,潜意识也有记忆功能,促使人们记忆。所以作为讲师,在课堂上要带着觉察讲故事,同时要时刻观察学员的表情,只要我们知道意识与潜意识各自所在的区域,我们就知道他们会怎么对话。学习的高境界就是乐在其中,也就是要深度探知和觉察学员的潜意识,无限释放学员的潜意识,让他们意识与潜意识不断对话和自恰,这样他们才会有收获和改变。
意识与潜意识的关系,大家知晓多少?
影响我们生命和天性的因素不仅仅是我们意识层面的内容,更大程度上是我们的潜意识。在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有一个“过滤器”,这个过滤器上面一层是意识,留下来的是粗糙的物质;我们生命中充当粘合剂的物质则在意识的深远处;这上面一层中留下来的仅仅是一些比较表面和肤浅的东西,而我们生命中更重要的东西则潜藏在潜意识中。比如,大脑是分布式工作系统,意识好比是中央电视台,潜意识好比是地方电视台,能上央视的是重要内容,但没上央视的内容不等于没发生。意识和潜意识还有两种类比,一是意识是聚光灯下的景物,潜意识是聚光灯外的景物;二是意识是监控画面中的内容,潜意识是画面外的内容。潜意识是你日积月累忘不了的,外界反应自己跳出来的东西;意识是你自己控制感到需要去调动的东西。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意识就是你见到一个讨厌的同学,嘴上说“同学好!”,潜意识却想踹他一脚。无意识系统是一个门厅,各种心理冲动像许多个体,相互拥挤在一起;与门厅相连的第二个房间像一个接待室,意识就停留于此;门厅和接待室之间的门口有一个守卫,他检查着各种心理冲动,对于那些不赞同的冲动,他就不允许它们进入接待室;被允许进入了接待室的冲动,就进入了潜意识的系统,一旦它们引起意识的注意,就成为意识。像田老师的语言已经大多是无意识的,只是偶尔提醒自己放空,剩下的交给潜意识,潜意识调动了他的五个小孩,五个小孩调用他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意识与潜意识背道而驰时,我们该怎么办?
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意识与潜意识“打架”或不和谐的时候,比如喜欢抽烟的人明明知道抽烟不对,但还是停不下来;很多人明明知道一大堆大道理,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有时本打算下班回家后看书的,可回家后还是不由自主的打开了电视机……很多时候,我们的意识和潜意识都在相背离,我们脑子里经常有很多高大上的想法(意识),可是我们的本能(潜意识)却未必都认可它,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越努力的结果不是越幸运而是越纠结和被动。如何消除这种纠结和被动呢?当意识与潜意识有矛盾时,还是听潜意识的吧,潜意识充满了无穷的智慧和可能,你向潜意识中传达正面积极思想,它都会尽力实现。我们一般知道的东西大多在意识层面,而现实工作与生活却是由我们所不知道的潜意识所控制。意识只是我们心理活动中的一个很小的部分,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样,看得到的只是一个小角,真正决定冰山威力的主体隐藏在海面以下的潜意识,它几乎占95%。好比我们的教学,我们应该要和这水面以下的冰山即潜意识层打交道,但这个层面往往又是学员是意识不到的,也恰恰是他们内心深处的盲区,如果我们将学员这个层面的东西探知得越多,教学就会越成功。另外,当我们努力解决某一问题而无法解决时,可以把问题搁置一段时间,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问题,这时也许就会很快找到解决方法,也就是说当我们忘记所使用的不合适的解决问题策略时,就发生了酝酿效应;把问题放一放,让意识转移焦点,让潜意识解决问题并找到答案,其实也就是潜意识在酝酿期内引发了顿悟。就像董老师前段时间一篇文章里写到,只要是涉及“喜欢不喜欢、熟练不熟练、习惯不习惯”这些问题的,都是我们的潜意识在工作,潜意识才是我们真正的主人。潜意识并不是真的“潜在下面”慢吞吞的样子,他特别灵敏好动,而且往往一言九鼎、一副主人的样子。同时,潜意识也不太容易改变,我们需要不断地给他输送信息来影响他,让他变成一位更优秀的主人。
身心合一,让潜意识成为真正的主人
《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一书里提到的,每个人内心都有两个“自我”,一个是下达指令的“我”,一个是执行动作的“我”。我们把前者称为自我1,后者称为自我2。自我1和自我2之间的关系,是我们能不能把技术、知识转化成有效的行动的关键因素。自我1和自我2和谐统一之时,就是我们发挥优秀之日。自我2体现了人体内蕴含的全部潜力,包括了所有的潜意识和神经系统。我们无意识做到的一切,都要归功于自我2。可自我1的存在感实在太强,经常努力过头。所以我们要学会清晰描绘希望的结果、信任自我2的能力、不带“评判意识”地观察等,最重要的,是要“放松的专注”。我个人认为自我1好比是意识,自我2好比是潜意识,自我1和自我2的和谐就是身心合一。
卡尼曼的《思考的快与慢》中说到在我们的大脑中,存在着两个思维系统,系统1(快思考)和系统2(慢思考),系统1就像大脑的自动反应模式,会根据生活经验总结无数下意识反应的套路,使生活简化,它能察觉一些简单的关系 ,它可以快速反应出“2+7=9”,但是遇到“27×56=?”这类复杂的问题就会立地蒙圈儿,无法给出答案,而所有令它蒙圈儿的事情,就会移交给系统2处理。系统2接到系统1的求助后,就将大脑的注意力分配到系统1碰到的难题上,集中精神处理该问题。系统2十分谨慎,具有推理能力,它也可以处理多重任务,这就决定了通过系统2运作得出的结论往往更靠谱。但是根据心理学家的多项实验证明,当系统2在忙着处理某些难题时,系统1更容易把控人的行为。系统1好比是潜意识,系统2好比是意识,当系统1与系统2协作更高效时,人们的决策也会更成功。
《无问西东》用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了四个故事,展现了“读书人”的风华和风骨,也就是当他们遇到问题时,小到一个对大学专业的转换,大到生死问题的抉择,是怎样思考,又怎样保持自信和笃定的。正如原清华大学教务长梅贻琦所说“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这里的自信与笃定、平和与喜悦我想都是潜意识充分发挥并作为主人的结果,潜意识告诉我们,我们需要在内心面对真实的自己,接受真实的自己,并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重塑和完善自己,才能成就更优秀的自我。
成就更优秀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