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书是我近两年的喜好,但是由一种植物读开去,且满眼春色地摩擦四百年世界史,这个美国人贝克特让我心生恭敬。
哈佛历史学家斯文·贝克特说,一个时代的过往是由一种商品承载的,18世纪的糖,20世纪的石油,以及丝绸、茶叶、胡椒等等,他在《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中雄心勃勃地阐述搅动19世纪的厉害角色是一一棉花。
《棉花帝国》书写的时间跨度上千年,主要集中在17至20世纪之间的近四百年,空间覆盖除南北两极之外的主要大陆和海洋包括在内。故事从古代的棉花种植开始,穿越欧洲创造的三个“棉花帝国”时期,一直写到20世纪棉花产业重返亚洲时结束。贯穿全书的可以有三个关键词:棉花、资本主义和全球化。贝克特称,他讲述的是“一个欧洲主导的棉花帝国的兴衰故事”,但隐藏在这个故事背后的却是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历史。
贝克特从棉花种植的初期讲起,其中的人物包括官僚、资本家、商人、代理人、佃农、自耕农、奴隶,他们的命运被棉花编织,对立、抗衡、和解,催生了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这让我联想到茅盾的《春蚕》《子夜》的凋敝,与其说是中国小农经济及民族工业的挫败史,不如说是资本主义的全球暴力史。
1730年左右,英国人开始仿制印度棉布。直到1780年,欧洲和北美生产的原棉和棉纺织品数量远低于印度和中国。但随后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一切都势不可挡了。
1835年,英国一家报纸称棉花产业为“工业史上无可比拟的奇观。”数量惊人的巨额财富流入英国,英国好几座城市都因棉纺织业而兴旺繁荣,如曼彻斯特、利物浦、伯明翰等。曼彻斯特是英国棉纺织工业的发祥地,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工业化城市。1841年,英国利物浦棉花协会成立,并在随后的一个多世纪一直是全球棉花贸易的重要枢纽,连接着美洲、非洲和亚洲棉花种植者与欧洲制造商及全球消费者。
棉花产业的飞速发展,形成了世界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制造业的巨大飞跃。终于,在1860年,白色的棉铃诞生了一个全新的体系、第一个全球整合的制造行业,主导中心在英国,一个不适宜种植棉花、几十年前只有毛纺织业的国家。
19世纪前的欧洲人不种植棉花,却用棉纺织品贸易联通了亚、非、欧三大洲商业网络,而在此前4000年的棉花史中,从来没有一个跨越全球的网络,更没有用印度织工的产品换取非洲奴隶,然后将奴隶贩运到美洲种植园,生产供欧洲消费者享用的农产品。
这是今天人们熟识的“外包”一词发明前的外包形式,正是这种把资本与国家联系在一起的系统改变了世界,欧洲人创造了一个组织经济活动的新模式。
当然,欧洲人贸易扩张亚洲非洲美洲,靠的不是物美价廉商品,而是武力屈服,帝国扩张、掠夺土著、奴隶制三个步骤,建造了全球经济秩序,为资本主义的崛起夯实了基础。
贝克特描述的“棉花帝国”,获益者欢欣,受难者诅咒。好在19世纪终归落幕,“棉花帝国”已不复存在,但“战争资本主义”和“全球资本主义”依然不死,只是“棉花”在不断变化之中。
我看,《棉花帝国》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贝克特提出的“战争资本主义”概念。战国时期孟子“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的理论显然不适应19世纪的世界,弱肉强食的社会伦理总是温情交织着凶残,贝克特不知道颠覆了多少年轻人“自由资本主义”的神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