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读书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从堕入青楼到商界传奇,离开男人,却成就了最出彩的人生!——读董竹

从堕入青楼到商界传奇,离开男人,却成就了最出彩的人生!——读董竹

作者: 老眼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17-11-01 17:15 被阅读152次

在上海市中心最繁华的茂名南路上,有一座享誉中外的五星级酒店——锦江饭店。

谈到锦江饭店,董竹君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作为这家酒店的创办人,她已经和锦江饭店一样,成为了一个永远的传奇。

——她的故事,是一锅香浓醇厚的励志鸡汤:从青楼女子,到革命者伴侣;从衣食无忧的家庭主妇到毅然离婚、身无分文;从落魄女子到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她虽然历经坎坷,但从来没有迷惑于眼前的苟且,从来不屈服于世俗的压迫和命运的捉弄,终于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而她的世纪人生,始终诠释着一个道理——只要自强自立,即使离开男人,也照样可以活出精彩人生!

我的一个世纪

01.

董竹君生在上海一个贫苦家庭。父亲是黄包车夫,母亲是家庭妇女,全家的生活就靠父亲拉车的微薄收入和母亲给人家做“娘姨”打短工维持生活。

虽然生活异常艰难,但父母还是送她去读书。他们认为不读书就永远不会有出头之日。于是,从六岁起,董竹君进了私塾,一直读到十二岁,在书山学海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每天清早我醒来,撩起帐子就要用手摸摸床头的小茶几,看看上面有没有十文二十文的铜钱。摸到铜钱,就晓得有点心钱了。”董竹君回忆道。有了钱,上学的路上,她就可以去买个白糖芝麻芯子的糯米饭团,里面再加根油条,把它压得紧紧的,真是又香又好吃!

正是这六年读书的经历,董竹君开阔了视野,养成了判断是非的能力。虽然生活异常艰辛,但她从不相信母亲所说的前世修来的命不好的理论,幼小的心灵里暗暗地下了决心,要靠自己的努力,过好这一生。这也为她以后的自强自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常常有人怀疑,读书是否可以改变命运?但历史总是毫不留情地告诉那些怀疑论者,读书可能不会让人享尽世间荣华,但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够打开心灵的窗户、看到人生的意义,读书能够让人自强不息,不盲从、不屈服、不猥琐。

入青楼前第一次照相

02.

美好的生活似乎总是短暂的!九岁那年董竹君父亲得了病,没法拉车了,从此,董家越来越穷困,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十二岁时,已经揭不开锅的父母出于无奈,让董竹君先学了唱戏,以三年三百块钱的价钱,把她抵押给“长三堂子”(高档青楼)做“小先生”,卖唱不卖身。

十三岁那年,学会唱戏的董竹君穿上了懂事起穿过的最华丽的衣服,剪了前刘海、涂了雪花膏、抹了红嘴唇,戴上金镯、耳环,被一顶轿子送进了青楼,开始了一生中最为屈辱的卖唱生涯。因为人长得标致,唱腔又好,每天点她唱戏的人总是最多,常常要都唱到深夜才睡,累的要死。

一个伺候她的女佣告诉她,抵押三年只是托词,等她长大了老鸨就会逼她卖身,等年老色衰时会给她找个人嫁了了事。这似乎是所有青楼女子的人生轨迹,多少人都心有不甘,但又能如何呢?

董竹君虽然年龄小,但是她从来就不会向眼前的苟且低头,她的心里还有“诗和远方”。她不甘心在别人的摆布下走完自己的人生,因为,她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她绝不会轻易地放弃。

03.

命运似乎向她抛出了橄榄枝。在青楼的不堪生活中,她结识了命运中的“贵人”,也是后来和她有着说不清的恩怨纠葛的男人——夏之时。

夏之时是辛亥革命的元老,早年就加入了同盟会,追随孙中山。武昌起义时,他在四川举起义旗,被推举为四川省副都督。彼时,夏之时在上海参与策划“二次革命”,准备讨伐袁世凯。为了掩人耳目,夏之时等人经常到董竹君所在的青楼里边开会。

夏之时纪轻轻就是副都督,又高大英俊,谈吐不凡,与一般的浮浪子弟截然不同。而董竹君豆蔻年华,容貌精致,与那些势利低俗的青楼女子也不同。

宝剑赠烈士,美女配英雄!夏之时与董竹君都被对方的独特气质吸引住了,两颗心就这样粘在了一起。

夏之时决定要娶董竹君为妻,替她赎身。如果换了一般女人,遇到这等好事,定会高兴得不知道成什么样子。

可是,董竹君绝非寻常女子。她虽然高兴,但没有卑躬屈膝,反而向夏之时提出了三个条件,“做妻不做妾,去日本求学,组建新家庭”。

一个女人,有自己的“诗和远方”已属不易,但身在困境、却对近乎于天上掉馅饼的诱惑还能保持清醒,不卑不亢,就不简单了!可偏偏董竹君天生就是个不简单的女人!

夏之时爽快地答应了董竹君的条件。那时,夏之时被袁世凯通缉,急着要去日本避难,走之前要替董竹君赎身。这时董竹君也急迫地想逃离火坑,因为她来了例假,长成大人了,再不走,老鸨就要逼她接客了。

可夏之时告诉她,老鸨狮子大开口,要价三万元,自己手中只有一万元。命运似乎又跟董竹君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没钱,似乎永远也难逃出火坑了!

在夏之时忧心忡忡之际,董竹君告诉他,有钱也不要给她们,再者她不要夏之时替她赎身。她说自己有办法。

终于,在一个晚上,智慧的董竹君支开看守她的人,留下首饰和外衣,自己穿着一身内衣跑到夏之时的住处。

她终于逃离了火坑。就像鸟儿脱离了牢笼,与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告别。从此,开始了一段新的生活。

董竹君后来回忆说,之所以不要夏之时替她赎身,是因为不想以后丈夫不高兴的时候,说,你是我花钱赎回来的,那样就好像低人一头。再说,我又不是件东西,为什么要么买来买去的?

一个女人做人的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可以相爱,可以结婚,但我不要你的恩惠和施舍,因为,我们之间是平等的!我不想欠你什么,免得日后成为情感的累赘!

04.

她与夏之时先躲在日租界,草草举办婚礼后,夏之时带着她远赴日本。

也许,婚姻只是“看上去很美”,恋爱时的海誓山盟终究会在烟消云散之后,回到冷冰冰的现实中。

到了日本,夏之时借口怕董竹君被别人诱骗爱上他人,不让她去读书,只是请了几个人到家里教她。可对于董竹君来说,能继续读书,就已经足够了。于是,她在做家务、伺候丈夫之余,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通宵达旦,经常两眼红肿,短短两年时间,竟读完了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全部课程,这也为她日后的成功也做了注脚。

1916年,夏之时回到四川任职。翌年,董竹君也带着女儿回国,第一次踏进了夏家的大门。

夏家是一个十足的封建大家庭,规矩森严,关系错综复杂,人人勾心斗角。婆婆和哥哥对她这个曾经有过污点、出身青楼的人,早已有了预支的厌恶和不满。

夏家人对她刻薄,但她却不遑多让,整日里操持家务,教育子侄,善待继子和晚辈。知书达理,善良贤惠的他很快就赢得了家人的尊重。夏之时平日在外公干,董竹君就成了夏家的主心骨,夏家人大事小事都要找她商量,俨然成了夏家的当家人。

可董竹君并不甘心在这个封建家庭里相夫教子,平平淡淡过完一生。她对这种家庭的繁文缛节和自己所受的种种约束感到厌恶。后来,夏之时被调往成都任职,董竹君随夫前往,终于离开了那个羁绊她梦想的封建家庭,她感到无比的畅快。

在成都,夏之时因为被解除了兵权,政治上失意,十分苦闷,于是不理世事,只知道赌钱、打牌、吸鸦片、吃吃喝喝,从来不顾家,全靠董竹君日夜操劳,才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可是,夏之时日渐刻薄,动辄打骂,对董竹君非常冷淡。董竹君患肺病三个月,从不探望。

女人是用来疼的,从来都不是男人的附属品。这个看似浅显的道理,很多女人却不明白,以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离了男人就活不下去!可董竹君心里清楚,现在的夏之时已经不是当初爱他的那个夏之时了,虽然能够暂时隐忍,但在她的心里已经种下了分道扬镳的种子。

虽然日常的生活已经疲惫不堪,但董竹君生来就是闲不住的女人,为了证明女人不必男人差,她在成都创办了女子织袜厂和黄包车公司。她时常叮嘱工厂的女工,“学会本事,若能在经济上独立,要花钱自己有,谁也不敢欺侮你们。“

05.

1929年,董竹君带着孩子,毅然离开了成都,赶赴上海,去找在那里活动、妄图东山再起的丈夫。一个封建官宦家庭的主妇,不安心在家操持家务,却满世界的跑,这在当时的四川,引起了不大不小的轰动。

对于董竹君的行为,虽然曾经是革命党,但是骨子里思想保守的夏之时,自然是十分愤怒的。

见面后,夫妇二人之间的龃龉终于因为子女的教育问题而爆发了!

夏之时认为男孩子没有必要花钱读大学,跟着他混就自然会明白道理。又认为女孩子更没必要念书,迟早都是别人家的,不如早早嫁人算了。

对于读书的意义,董竹君自然有着比别人更深的体会,知识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她的人生。

对于丈夫的守旧和婚后的所作所为,董竹君已经下定了决心,她要离开这个曾经给过她希望而现在却让她自强自立希望破灭的人。她是夏之时的妻子,但从来都不是夏之时的附属品,当年不要夏之时赎身、自己逃出青楼,就是想和他两不相欠。现在,她要去过自己的生活了!

经过一众亲朋好友相劝,董竹君与夏之时定下了五年之约,约定暂时分居。暂时分手后,夏之时有意断绝了对董竹君的资助,连子女的生活费也不给,就是想逼着董竹君回到四川。可董竹君天生就不是一个爱服输的人,五年后,夏之时来找她,但结果是,她毅然决然地离了婚。

离婚后,别人以为董竹君将会走投无路,可她自己知道,她那精彩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06.

为了生计,董竹君谋划建一个纱管厂。没有资金,她就把自己的项链和其他物品卖了八百元,又找人东拼西凑,终于凑足了四千元钱,建起了一座小型的群益纱管厂。人手不足,她就只能既当老板,又兼进货、推销和生产监督,还要照顾孩子和父母,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还得了严重的关节炎。

为了打开局面,她不顾自己是一个女流之辈,到处跑销路。那个年代,哪有妇女跑街做生意的啊,到哪儿别人都像看怪物一样,连她自己都觉得难为情。尽管董竹君自己都觉得豁出去了,可一个小厂子,想要立足,谈何容易啊!

虽然处处遭白眼,可也有不少人对董竹君非常敬重。一个女子办企业,本来就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何况董竹君的执着。在几个华侨朋友的帮助下,董竹君一个人漂洋过海,跑到菲律宾招股,募得一万元资金,这笔钱使她有机会扩大了生产规模,终于让厂子有了起色。

就这样,董竹君像一个超人一样地活着,始终坚持着。因为她明白,她要活得精彩,她要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所以她不能停。

07.

命运往往会在不经意间给人一个措手不及。不久,“一二八事变”爆发,刚刚蒸蒸日上的群益纱管厂毁于日本的飞机轰炸。而董竹君又因为与参与进步活动、庇护进步人士而锒铛入狱。前后四个月,当董竹君出狱时,已经是身无分文。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已是贫困潦倒,可董竹君又连连遭遇翻手党诈骗、母亡、债逼、父病,一夜之间又回到了原点。

这一切,都逼得董竹君焦头烂额,生活的现实几乎让她走投无路。沮丧、心酸涌上心头,一死百了么?她问自己。

不,绝对不,她告诉自己,要克制住自己的感情,要笑着活下去。

也许,上帝关上一扇窗,就会为你打开另外一扇窗。

有一个四川人李嵩高,从道听途说中得知董竹君的事迹,十分钦佩,就借给她两千元钱。董竹君也正是靠着这两千元钱,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是金子,总会发光。董竹君,就像一块儿金矿石,命运的每一次击打,都像是一次淬炼,在淬炼中,这块金子越来越纯,终于,在最后一次淬炼中,她变成了一块儿纯金,永远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她的世界里从此不再有黑夜。

董竹君与锦江菜馆

08.

有了本钱,可以东山再起,但她绝对不能再失败了,否则将堕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董竹君敏锐的鼻子嗅到了饮食业的商机,当时,上海滩广东菜、福建菜、四川菜都享有声誉。但彼时的川菜馆经营管理保守,装潢陈旧,制作方法墨守成规,董竹君认定,只要改进川菜的色香味,改善餐馆的装潢和静音管理,就能够在上海滩独树一帜。

说干就干,资金有限,于是她就在上海大世界找了一处房租便宜的店面,准备开办川菜馆。当时友人劝说董竹君,说那里地方偏僻,晚上人烟稀少,不适合经营。可她却自信地说,“我的看法刚好和你相反,此地相当理想!”

董竹君并不是不懂装懂,而是她有自己的想法,那里临着马路,地面开阔,有停车的地方,非常适合上层顾客光顾。

1935年,经过一番用心装修和布置的锦江饭店正式开业,开业当天就车水马龙,店内挤得水泄不通,锦江菜馆一炮打响!开门红之后,锦江菜馆便座无虚席,成了上海滩餐饮业的一个招牌,连军政界大佬和杜月笙、黄金荣等流氓头子也经常光顾,盛况空前。

锦江菜馆的成功,看似偶然,其实是必然。这里面既有董竹君多年坚持做事业悟出的生意经,更有她凡事不肯轻易服输、肯钻肯干的劲头儿。

创办一个享誉上海滩的饭店谈何容易?装修设计、装潢布置、菜品改革、菜价制定到职工福利、卫生保洁,哪一项工作都得董竹君亲力亲为。可她生来就是不服输的性格,她总是善于思考,善于革新,这才使她的锦江菜馆能在暗流涌动的上海滩站稳脚跟。

彼时的上海滩,法纪废弛,流氓帮会势力猖獗。董竹君一个女人,却能不卑不亢地斡旋于杜月笙、黄金荣等人和国民党高官之间,还赢得了很多人的尊重。

有时候,只有自己足够强大,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只有自己无所畏惧,才能让人畏惧。

后来,锦江菜馆越做越大,董竹君终于取得了人生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09.

董竹君虽然出身贫寒,读书不算多,但称得上是女中丈夫。抗战中,多次帮助进步人士,还曾因此身陷囹圄。但是,她追求自由的心从未改变。1940年,为了掩护中共地下党,她冒着风险开办了锦江茶社,成为中共的活动基地,帮助和解救了一大批人。上海解放前夕,董竹君利用关系,策反了上海警察局长杨虎等国民党头头,为上海的解放做出了贡献。

解放后,董竹君先是将锦江菜馆和锦江茶社合并为锦江饭店,成为毛主席等领导人到上海的下榻地,不久之后,又心甘情愿地将自己毕生奋斗所创办的锦江饭店(当时估价值4000两黄金)无偿捐献给国家。这不仅是锦江的骄傲,更是董竹君的骄傲。

我看过董竹君年轻时的照片,照片上的她,哪有什么三头六臂,分明是一个娇小的弱女子!

可就是这个弱女子,胸中自有一股英雄气,靠自己的打拼,闯出了一片天地,成就了自己,写就了辉煌人生,活得精彩,活得坦然!

她是一个传奇,一个永远值得敬仰的传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堕入青楼到商界传奇,离开男人,却成就了最出彩的人生!——读董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fug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