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哼鸣女士

作者: 微危道人 | 来源:发表于2017-11-11 07:14 被阅读255次
回哼鸣女士

  看到了哼鸣女士对《养儿防老有错吗》的批评,我反思一下,写文章特别是写议论性质的文章感情化了不好。

  先感谢一下,哼鸣女士看的很仔细,对养老的认识也很透彻,论述也是有根有据。

  有几个方面我想先澄清一下,我并不反对西方的养老模式,也不反对他们的养儿模式。对哼鸣女士本人也十分尊重,从她的其他文章中了解到她本人是个非常孝顺的人,不仅是“体能”上的,更有精神上的尊重和顺服。知性美德如佛家所说“善有善报”,哼鸣女士有个幸福的家,有个像她一样宽厚、温良、有为的儿子,她本人也是经济独立,过着自由而充实的退休生活。

  关于西方社会养老情况,我不了解,不敢妄言。但可以肯定的说,可能的话,大部分老人是希望跟自己儿女一起的。

  部分老人之所以愿意去敬老院,是因为跟儿女在一起不舒服,不得不去。

  哼鸣女士在文中说,如果孝顺父母就应该把他送到敬老院。要是老人不喜欢那儿,该送还是不送呢?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都想改变别人的想法,做儿女的也这样。自以为孝顺了父母,却拗了父母让父母伤了心的做法也不少。

  显然,孝顺应该是父母对儿女的评价,而不应该是儿女对自己的评价。

  抛开传统的孝道不谈,就从尊重这一点来说,子女就不应该替父母作主,除非他老年痴呆。

  孩子工作忙,自己照顾自己都来不及,忽略父母也是无奈,这是社会经济出了问题。不是不孝,实在是没能力孝,跟养孩子一样,不是不生,实在是养不起。

  独立性比较强的父母不肯拖累子女,选择和敬老院的同龄人一起生活,是“两害相权取其轻”,我认为并非其乐意。哼鸣女士的母亲应该是层次比较高,比较独立的知识分子,她的选择具有代表性。我周围大都是普通的工人,农民,他们是十分反感去敬老院的,常说的话是“我有儿有女,为啥去那地方”。哼鸣女士所举的例子,并不具有普遍性。

  再从社会发展来看,目前世界各经济发达国家面临的最严峻问题就是人口问题,人们的生育愿望极低。这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这种由“经济第一”衍生的理由我是反感的,却是许多人能理解的。

  一些国家为了争夺人口不惜放宽入籍限制。鱼龙混杂的移民给社会造成很大困扰,他们却痴心不改,不是行善积德,而是为了解决劳动力过少的问题。但那是鼓励本国生育没有效果后的无奈举措,与我国主动消减自身人口不同。

  西方国家社会化养老是经验,也是教训!既然不养孩子也没后顾之忧,那人们养孩子的积极性自然降低。

  我们国家经济日益发展,前车之鉴,不可不警惕。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家庭养老的习惯,经验十分丰富。这种模式下,老人丰富的人生智慧得到最好的传承,这种传承涵养了家庭文化底蕴,是百年望族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同样,老人也是民族文化、优良传统的主要维护力量。

  老人只是身体衰老,其重要性不应被忽略。

  我不知道西方的杜邦家族、福特家族、布什家族的老人们是不是住在敬老院里,也不知道他们家老人的智慧被“压榨”到什么时候,但我记得电视里经常有这样的片断,弥留之际,一家老小站在老人床前,听他最后的安排。政治人物临终之前,下属们听其政治遗嘱也是极其虔诚。

  人每天都会有细胞死去,我们可以看到头发掉落,皮屑脱落,它们的作用会发挥到最后一刻。除非正常的新陈代谢,这些细胞和头发、皮屑都是不可以强行拨离人体的。

  对一个家庭来说,老人是其天然的组成部分,他虽然不能起到拳头的作用,但却有像大脑一样的作用,没有了老人的家庭是不健全的家庭,有老人却没有其地位的家庭虽不像拳头指挥大脑这么严重,但也有一定相似性。

  总之,劳动供养率过低,老人地位过低,儿女懒惰不愿付出,不能充分意识到老人经验智慧的价值,是人们热衷于将老人送敬老院的原因,可以理解并实行,但决不是最好的选择。

回哼鸣女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回哼鸣女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gcw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