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书单读书心情随笔
几本像吃鱼一样慢慢读的好书

几本像吃鱼一样慢慢读的好书

作者: 坊里少掌柜的 | 来源:发表于2019-04-27 19:27 被阅读28次

    一共四本,很少看得这么仔细。

    大约是这个月唯一对自己有所交代的东西了呐。

    《佩德罗·巴拉莫》/[墨西哥]胡安·鲁尔福  

    亡灵返乡,时空回环。

    愉快拉片|共54组大段落

    拉丁美洲的好东西永远有逸荡的力量。澄澈得像傍晚水中的影子。特擅电影镜头,篇幅控制力大无穷,透漏信息的方式十分精致。先铺开场景,再引入事件——就连对环境的处理,也带有“回环”的眩晕性质。「倒叙」,我在文本细读时用倒三角符号标注得密密麻麻。至于「回忆」,无标注必要,文本就是追叙。「倒叙」在「回忆」内部进行。

    有两处对时间的描写。

    第三节,与母亲的对话,彼时是爷爷的九日祷。「教堂的时钟响了起来,一声接着一声,一声又接着一声地敲着,时间仿佛在收缩。」——最后一节,黎明时分苏萨娜的丧钟也被敲响。「时间仿佛在收缩」就有了三重意义:彼时的教堂钟声给人的心理感受;佩德罗巴拉莫在多年后经历苏萨娜的死亡,恍然如梦;文本自身的时间的收缩。

    而小说的中段部分,以「时间在后退...月亮...星星...」渡荡,从第一节的回忆迅速再回到“我”与兄妹夫妻中的妹妹睡在一起,亦即在文本中段也对时间进行了一次压缩——小说时间中的时间,其实也才过去了寥寥几刻。

    人称问题。文中除了“我(胡安-普雷西亚多)”以“我”进行陈述,另一个就是苏萨娜。他者都是以第三人称。所以在初读时你就可以知道,苏萨娜无疑是灵魂人物了——在第三节,佩德罗巴拉莫的喃喃自语的名字,在第三十七节才正式出场。苏萨娜的独白始于母亲去世的时间点,而佩德罗巴拉莫的独白始于祖父去世的时间点。他们的出场就与亡灵相伴。

    文学Model与Intertext:

    马尔克斯先生的致敬吸收:多重时间张力(“雷德里亚神父很多年后将会回忆起那个夜晚的场景。”);劝孙子逆来顺受的祖母;被埋葬的死人;「恶棍之爱」——无恶不作,爱人是他唯一的光,爱人的毁灭毁灭了他,他的毁灭毁灭了村庄。恶人塑造几乎是地域天赋。

    「被埋葬的死人与亡魂」,是拉丁美的绝技。固定住身形,视角更加有限,来往的人事物更加匆促。加上绵亘不绝的雨意为基调,潮湿感与魔幻闪烁更配喔。适合追述,记忆浮曳。

    起义军(基兰-德赛亦及);“替我们求求上帝吧。”(罪恶之城,堕落之城);基督教中「自杀」之罪、兄妹恋情的禁忌(长大后我才明白《绿山墙》中马修和马瑞拉的“原罪”)。

    《变形记》/卡夫卡

    读一个“常识基藏库”的故事,鸡皮疙瘩照起不误。资本主义的罪恶先放一边,亲情是什么。诸情到头来只是“人”之概念的后生。如果人们能清晰地意识到我们只是动物,不自视过高,事情就会简单很多。怎么权衡冷酷与理智的比例。过来人说不要和人性过不去。你欲言又止。

    「他睡得并不安稳,但也许就睡得更死。」开头有这么一句。

    《深入北方的小路》/[澳]理查德·弗兰纳根   

    罪恶已经抵消了一切,包括罪恶。最极端的罪恶总像没有来过。罪恶尚无不可定义的年代,一个人,想像个人那样活下去,主动与被迫的张力间,他去成为一个「好人」。角色刻入他,抑或各自尘埃落定。下一个的时代来临了,而埃文斯“比他所属的时代活得长久”,「美德」成为连结人生时间的轴线。

    「假面」其实没得可选,他背负着一个亟待澄清的昨日世界、不计其数的同胞的尊严。字眼听上去太过宏大,埃文斯其实也无法正确理解它们的边际和意义。「他是一座灯塔,灯塔的灯不能重新点燃。」像那些铁轨不见头尾地探入湿热缭乱的绿野中,漫长的人生寄缩于往昔余梦。

    经历过,就无法再想别的。了解过,就不能避开。

    战俘营是什么,弗兰纳根用十二年,一点点摩状。读者跟着,一点点搭建。“悲惨”、“地狱”这样的词并没有什么意义。砖砖瓦瓦都滴着血秽,嗡嗡有耳鸣声。如果——最单纯的——肉体痛苦——可以计量,他们的苦难足够引爆一颗小行星。真空你听不见声音。它在雨中爆炸。

    大惨剧后有大纯净。文学与现实的分野在于取景,得之不易弗兰纳根的眼睛和心都沉默宽广。悲,悯。像宗教。

    埃文斯出神。万物伊始有光,有两个诗意勃发的场景。

    荣耀就是在没有偏轨的世界里,小男孩接了一记好球。

    爱情就是头戴着鲜红山茶花的女人用烧灼的眼睛痛饮你,你回之以痛饮。爱情是对我们无法抵达的明天的怀旧感。

    诗歌竟然是无善恶的,美像一种试剂,遇神照神,遇魔显魔。

    无论是丁尼生,还是小林一茶。

    扉页引了一句,“妈妈,他们写诗。”

    诗歌也可以赋予日本军官恐怖而宁静的勇气——第四章将之前的线索拓延到一个新的广度。埃文斯说的「我是我全部经历的一部分」有了更幽深、辽远的含义。

    全书没有一个猛烈上扬的变奏,没有煽情,最外溢的不过是基尼塔瑞斯鱼店里,希腊老人的一顿体恤的晚餐。所以,尾声也没有“历尽千辛万苦的大团圆”。它的语境,“团圆”也许是伪概念。

    一霎想起似乎没什么关系的《小偷家族》。「合理」是真实,真实就残酷。但真实有力。格式塔认为,你不可能离开你从未到达的地方。这儿,人触不着“恶”的极点,永世困在余波里。一道断崖,一个黑洞。毁掉的人用一生驶离。

    「只不过相比于死亡,他更擅长生存而已。」最后他这样平静,平静得生出一点迷惘。连谦逊都没有。

    《嫉妒》/[法]阿兰·罗伯-格里耶

    任何叙述都是有视角的,牢记。

    读剧本的时候,我们会扫一眼布景的陈述。格里耶决定让布景入侵故事,以揭秘“没有秘密”和“入侵是个伪概念”。

    「用写法展示一种哲学观念」,我觉得并不是文学,而类属行为艺术。

    仿佛看见格里耶先生平静地对我说:你以为我在愚弄你,其实是我们在愚弄自己。

    总之,到此为止吧!

    然后——

    我发现我是个笨蛋。

    在倒数的章节才“闹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

    我承认,那些餐具啊什么的我就…滑过去了。不过,如果我提前知道法语的“嫉妒”一词兼有“百叶窗”的意思,就不会醒得这么迟了。

    所以……物与人的接触点会引入人,人与物的接触点再引入物。

    所以……窥视者的压迫和焦灼是无处不在的,窥视者的观测和闪回是难以遏制的。

    所以,环形结构是最合适猜忌的回忆的,而自我折磨的视角掌控起来是最需要克制感的。

    所以,明明是相当高级的叙事学范例好吗。

    叹气,留作什么时候的文本细读作业吧。

    微信号/EndlessFinding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几本像吃鱼一样慢慢读的好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gfln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