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日,我过关斩将终于获得了某世界500强企业的实习机会,然后我进入了销售组,因而我的职场从做销售开始。
外界评价与自我认知
在去年开始找工作之前,我确实是曾经非常迷茫,眼看读了本专业的三年研究生之后,我非常清晰的知道自己确实不喜欢并且也不适合做科研。所以果断将眼光投向市场营销类的工作,因为依据一直以来我周围的朋友及同学的评价,我是一个逻辑型,善于沟通,执行力也很强的人,所以做这样的工作,再合适不过。这种话听多了,我也以为我就是这样的人,所以直接将自我认知跳过,追随了大众的评价。况且刚开始工作,在无法全局衡量工作含金量的基础上,薪酬成了我判断工作的重要指标,再加上小小的虚荣心作祟,外企的销售绝对是不二选择。在不知道你是谁,你要去哪的状态下,任何的言论都能轻而易举的占据你内心的能量,让你背道而驰。
现实与内在
如此温柔而迷茫的进入一个行业,势必会让自己受到巨大的冲击,而我从来都不是一个愿意逃避的人。在最初跟着师傅去拜访客户的时候,我只是在她身边大量观察,大量学习,这种学习不是知识型的积累,更多的是人情世故之间的较量。
每周的销售汇报会是我最喜欢的环节,也是我大量学习的机会,观摩销售精英们是怎样规划分析自己区域的生意,眼见区域经理是怎样一针见血的指点迷津。每天白天拜访完客户之后,晚上回来写自己的总结,生活过的充实而新奇。可是过了最初的新鲜兴奋感之后,生活落入日常的节奏中,我开始冷静理性的重新审视我的工作,每天奔波劳累,下班之后内心惶恐。工作照旧,可是内心一天一天的焦躁起来,因为我发现每天做的大量的事情都是以客情维护为基础的没有技术含量的琐事及数不尽的觥筹交错。以及为了打开真正的有效沟通而做的前期数不尽的无效沟通。当我的名校研究生的身份成为销售个人品牌的噱头,专业技能唯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就是可以帮客户查阅英语文献的时候,我确实感到无所适从。
可是这个就是现实,也许在面试的时候,面试官基于你的高学历推测你快速转换成生产力的能力,可是这种转换能力不包括将理性自律的学习态度转换成随意散漫的工作方式。都说销售是最锻炼人的工作,它几乎要求你无所不能,可是又不会要求的那么精细深入。可是我对自己的未来规划是除了有我的专业,还能拥有自己的一技之长,让我能在生活和工作中完美转换,具有专业的底气又拥能常保持对生活的好奇与美感,而销售显然是完全相反的另外一种生活方式。
决绝与涅槃
在实习两个月的时候,我获得了正式的offer。可是此时内心也是最纠结困惑的时期,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因为逃避困难而纠结,我又努力坚持了两个月。可是事实证明,如果你一开始就觉得哪里不对,那可能真的哪里不对。我没有在工作中获得成长感以及成就感,反而是内心的巨大消耗感,内心疲惫。所以果断向领导提出辞职的请求。领导将我辞职的原因归结为自尊心太强,放不下身段。可是我知道不是,况且向你我一样的凡人,自尊就是我们活在这个世上的底气与核心,守护它不是应该的吗?
在周围朋友的唏嘘声中,他们觉得我放弃了一个对于我来说最好的机会,然而我觉得最好的机会才刚刚开始。在最后离开的那一天,我去跟之前拜访过的客户一一道别,这个时刻,抛开商业利益,摒除甲方乙方的身份,我们终于能站在同一高度沟通。除了事务上的交接,我们聊了很多,关于就业,选择,以及大环境。无论多么高大上的销售,“客情”都是核心,我锻炼良好的沟通能力是为了获得一门通往广阔世界的工具,而不是我谋生的手段。
经历就是收获
做销售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对自己有了更加清晰的定位。而且有些销售技能以后我也会积极的用到自己的职业之中,比如:
(1)先做人后做事。在关系建立初期,不断地加深客户对你的印象,客户不愿坦露自己的,你就主动坦露自己的故事及观念,让他被动了解你,主动信任你。
(2)为客户提供价值。在与客户的每一次会面中,你都需要为他带来新的价值,物质或者精神,否则无故的会面不会增加你们的信任,反而透支你的专业性。
(3)时刻关注客户的需求。大部分客户不知道自己的需求,学会主动循序渐进地挖掘。
(4)所有的营销计划都必须建立在客户的真实需求上。针对不同层级的客户,根据自己的资源匹配其不同的要求,实现资源整合最大化。
回到学校的那几天,每天都有无数的想法萌生,又有无数的想法放弃,折腾了这四个月,我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我终于敢于直面自己内心的需求,不管外界说什么。撕掉“研究生”的标签,我只是我自己,工作无所谓好坏,个人的经历决定了它的价值与意义,而我只是想找到属于我的那份价值感与自我归属感。虽然不可能一开始就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可是如果都不折腾,又怎样能梦想的状态更进一步呢?
我还是会一直折腾,只是我会一个一个的去尝试自己的“梦想清单”,直到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大宝藏。比如,我又重新捡起了我心爱的文字,至少此时此刻,我是平静而喜悦的,可是我们能够拥有的不就是此时此刻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