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岳家里的饭桌上,在家里关了快十天未出岳云路的我,摇了摇头说:三十几年了,还是第一次过这样一个年。
坐在桌对面的我爸往嘴里扒拉了一口米饭,一声叹息:我都六十几年了,也才第一次过这样的年呐!今年这一年我看啊,咱们国家难过哟~ 一辈子住在这山沟里的他,和全世界的男人一样,总爱操心这些个国家大事。
二十天前,在女儿期末返校日上午11点结束后,我们直接在学校门口接她上车后,就出发回湖南了,这是我到上海这么些年来第一次开车回家,一来考虑的是孩子们都稍大,能承受长时间的车程了,二来是刚给新车安装了自动驾驶,1300公路应该不至于太累。当时疫情还并未公开,只听医生朋友给过点小道儿消息,却也并未想象出会发展成这样,未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往车后备箱装满了各自的新衣服拜年用;以及两个孩子的自行车准备每天骑出去转转;先生新买的无人机还未开封,准备到了我那风景秀丽的故乡再好好体验;各自的电脑+在看的书籍+姐姐的寒假作业,还妄想回去有空了大干一场。除了后备箱这些,我还网购了一大堆零食水果直接送货回家,想象着到家后全家人围着火炉,看着电视,吃吃喝喝,何不快哉。
真是费了好大的劲儿,里里外外排列组合了好几次,才把这一大堆七里八里全塞进七人座SUV放倒第三排后的大后备箱......满意地出发,车内一路欢歌笑语,吃吃喝喝;车外一路细雨簌簌,车水马龙;传说中的自动驾驶在这样浓雾冷雨的天气环境下,在依靠多方位车载摄像头的视觉判断下,不能准确识别车道导致频频退出,基本三分之一的路段还是需要驾驶员自行操作,在浙江段和出江西近湖南段堵得不行不行的,碰擦事故随处可见,直到第二天晚上九点左右才到家,坐在副驾驶座位上看着黑暗中,高速上前方那红色尾灯连成的不见其首的长龙,想到这所有的车内坐着的如我一样归心似箭的人们,忍不住不停感叹中国年对于咱中国人来说那不可取代的意义。
越是不可取代的传统,越显出这个年的不寻常。
疫情爆发最开始的几天,作为晚辈,我们显得非常不懂事:居然轮番劝说一把年纪的爸妈,要戴好口罩才准出门,起初得到的回复必然是:莫发宝气了啊!/ 戴什么口罩?/ 这辈子没戴过那玩意儿!/ 我是一定不会戴的! 后来好不容易勉为其难地戴上了,我们又再次轮番劝说他们这个年不要走亲访友了。你们家老人们的回复会不会也是:只有你们才信这些个谣言!/ 我是一定会去的!/ 你们呆家里就是了!/ 过年不去看你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那是不可能的! 一顿苦口婆心,图文并茂,持之以恒,最后,长辈们终于听话地哪儿也不去了,天天窝在家里做饭吃饭打牌,我居然还一不小心地,相当意外地赢了老爸老妹老公几百块钱,啊哈哈哈好吧,承认此处我是故意炫耀......
作为朋友,我们付出了极大的耐性忍住离乡返城前仍然未没有相见,在各种群里相互问候,遗憾地道别;蜗居无聊了,找朋友线上麻将约几圈,买房卡咨询前所未有地排队三百多号,把自动出牌限时关闭,反正有的是时间慢慢等,一局能打一天,边打边等边聊些平常忙碌时根本不可能聊到的废话;闷家里快要发霉时,情绪眼看就要失控时,看看朋友圈里,微信语音,视频聊天各种相互打气,一定要坚持到底。发现危难时刻才显现出友情的可贵,尽管自己手头余量不多,还是会想办法给你寄点口罩送点酒精消毒液,收到后像宝贝般珍惜;
作为非疫区的广大民众,过年的话题从未如此统一,再也没人关心你有没有带男女朋友回家;再也没人好奇你到底什么时候要孩子;再也没人在乎你今年有没有加薪升职发年终奖;只想知道你有没有染上肺炎?去没去过武汉?你觉得哪句新闻是真?哪个是谣言?上班推迟了没有?到什么时候?你们村封路了没有?我到底要不要回乡?回了乡又要不要返城?什么时候返城?早点走还是晚点走?到底走还是不走?!
反正本来打算在家待到元宵节的我,是选择提前了一个礼拜回上海,一方面是诸多朋友提醒我的,安全起见,上海的医疗条件还是要稍好些,可更主要的是老妹要回去上班了,三缺一牌不好打了,又不能出去玩儿,在哪儿都是窝着,于是便随老妹一同出发了。
返程一路上阴晴交替,高速上空空荡荡没见什么车,跟年前时堵到怀疑人生无法相比,沿途停靠的所有服务区皆袅无人烟,消毒水扑鼻,偶见戴着口罩的服务人员,也是默默地离你老远,跟年前的人潮拥挤,热闹非凡相比,简直就像换了一个世界。不敢多做停留,旅店也大多受疫情影响未营业,于是一口气飙回了上海的家,除了进服务区接热水泡面,进上海时测体温,填资料排队一小时以外,全程110码以上未退出自动驾驶,开启自我居家隔离两礼拜。
危难时刻可见真情,也最能让人窥见那些恻隐之心,有爱的地方也必有丑恶,有人胡牌就有人放炮,呃......跑偏了跑偏了,无论如何,多少年都未曾和家人们像这样窝在百来平方里面面相觑,呃.....我是想说朝夕相处这么多天,总归,是值得纪念一下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