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忮不求

作者: 拾光筑梦 | 来源:发表于2023-04-22 10:56 被阅读0次

“不忮不求”,不嫉妒、不贪婪。是个成语,出自《诗经》,后来被孔子引用出现在《论语》中。前者是对官员的要求,后者是对文化人的要求。共同点是两者都算是基本要求,不是高标准的严要求。再往后,曾国藩郑而重之的将其作为家训。为什么这个基本的要求会得到看似不对称的重视。冯唐给出的答案是“曾国藩很了解人性”,言外之意自然包含《诗经》和孔子对人性的了解。

但我对此有一番自己的感悟。“羡慕嫉妒恨”是一度流行的口头禅,将其与“不忮不求”结合起来,很有意思。“羡慕嫉妒恨”其实是情感发展的三个阶段——羡慕、嫉妒和恨。

从发展的角度来说,羡慕是正常的情绪表露,发生量变后成了嫉妒,再继续量变就有了质的变化成了恨。如何控制羡慕这种情绪之后的量变是个关键。如果把控好这个阶段的发展,理应成为一种类似“自卑的超越”那种动力机制。那么该如何把控呢?

认清自己,自然是第一步。当我们意识到自己与他人存在差距的时候,第一时间不是找外在原因或者产生羡慕、嫉妒这种情绪,而是要冷静的分析存在差距的核心原因是什么?自己哪方面的问题造成这种差距?这个感悟来自两个相似的老板对我和女神态度的大不一样,诚然两个老板存在不一样的地方,但最本质的原因是我们各自自身的表现,决定了老板如何对待自己。如果不能认清自己,自怨自艾的埋怨老板或者陷在“羡慕嫉妒”里,迟早自己会遭遇更大的危机。

读书、思考、和优秀的人交流这是都是认清自己很好的途径。优秀的人可能是读书多也有可能是经历多。越多越感叹厉害的人可以将其自身的经历总结升华为一套自身的内功心法,关键还很实用。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边刚在思考“认清自己”,翻开一本新书看到的两段话就专门讲了这个问题。

虽然每一个人外在财富的获得有大的运气因素,但运气的因素是很难把握的,试图控制它们是徒劳的。人所能改变的不是外界的各种因素,甚至不是他人,只有自己。把自己塑造成不同的人,就会得到不同的命运。

人在解决来了温饱之后,最终的快乐来自精神上的富足。人和人如果能做好三件事,就有希望成为精神上的“富翁”——认清自己,以开放的态度接受外界世界的输入;在“道”的层面提升自己,而不是满足于掌握一些“术”的技巧;从学习知识上升到获得智慧。

这两段话总结的太棒了,棒到足以成为一本书的介绍。同时,也再次印证“大道至简”这个真理。基本的道理都很简单,但如何让我们自己内心相信并坚定不移的去实践,成为成功与否的关键。

阿淼感悟于2023年4月23日

相关文章

  • 不忮不求

    踏实努力争取来的成绩 自己会快乐 对待别人 没有什么好嫉妒的

  • #一日一得 292 | 何足以臧 | #文斌读论语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9.27)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出自《诗经》《...

  • 学会讲话

    1.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 论语。不忮不求

    子曰: 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 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子路终身诵之。 子曰:是道也,何...

  • 从曾国藩遗嘱,想到的营销那些事儿

    曾国藩在遗嘱里嘱咐儿子,不忮不求。不忮不求的意思不妒忌,不奢求。看似简单,实则做起来很难。 这几年网络流行的一个词...

  • 随记 1.18

    不忮不求 诗经有: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意思是不嫉妒不贪求,什么行为能不好呢 偶然看到这句话,然后百度了一下,看到一所...

  • 无处而不自得、

    我的志愿:无处而不自得! 不忮不求,恬寂廖阔!

  • 不忮不求,从我做起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对于《论语》子罕第九的28章的学习,刘畅老师解读...

  • 曾国藩的“不忮不求”

    从上个月学习传统文化以来,每天把所学的内容做一下笔记,觉得很有意义。感谢简友们的阅读及点赞鼓励!希望有更多的朋友能...

  • 舞行导师:《每日一句》2019.12.13

    不忮不求,与物浮沉。 ---苏洵《辨奸论》 不嫉妒,不妄求,只是顺其自然。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忮不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gsr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