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似乎越来越无法按照传统的规则运转下去。这里所谓的传统,是一个动态的、内涵不断消长的概念,在这个意义上讲,传统是个中性词。有些事情,短时间里看不出它的弊端,而且还有好处,于是大家都来做,渐成风气,几十年后,发现已积重难返,这个传统就是一个坏传统,举例说明,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就不是好的传统。
四十年前,搞改革开放,在人们的思想领域不啻炸响一声惊雷。在那之前的一切积久成习的做派,都可以看做传统。很显然,不改革是不行的了,再沿老路走,可能就会万劫不复。经济社会的商品大潮袭来,颠覆了人们千百年来的小农思想。对于商品社会而言,小农思维就是传统。
犹记得刚恢复高考的那两三年,考生没有现成的教科书,都是拿着胡乱拼凑的、油印的资料在复习。那些年的考生,为了备考,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有着极强的上进心和良好的学习风气,自此以后的几年,考生大多如此:学习不就得这样吗?这是他们一代人通过自己的行动,慢慢形成的一种传统。等到他们督促子女的学习时,常会提到当年,但孩子们往往不买账,到了备考的时候,已经少见“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现象了。
那些年里,一个班里能有几个考上大学的?而现在要问一个班里有几个考不上大学的。这就是变化。现在学生都变化了,而我们的老师还没有变,眼下最需要受教育的是老师。学生变成啥样了?至少跟老师当学生时不一样了,甚至当下的学生跟三年前的学生都不一样了。就是说,三五年前学到的观念和做法如果不与时俱进反而还被奉为圭臬,那就是赤裸裸的愚蠢。老师的教学受制于自己的教育、学习经历,而他在教育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就是一种传统。这种传统如果不吐故纳新,就会成为绊脚石。
当传统成为一种阻力办学校都想办成衡水中学那样的学校,这是社会的呼声,是家长的期盼,也是学生的心愿。这呼声、期盼、心愿是什么?是上名校。衡水中学为什么能做到?每年到衡水学习的学校不在少数,有些学校每年都去,结果如何?有几个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很多学校学习衡水的管理,学得很细,教学进度、课程安排、训练考试、作息时间、学生管理、奖惩制度等,反正衡水怎么做,咱就怎么做,争取同步,可结果呢?“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衡水的教育观念、具体做法对于别的学校来说,就是成功的样板,就是好的传统,但原封不动搬过来,却无法达到复制衡水的效果。
见贤思齐是一种传统。关键是“思齐”的具体动作。像大多数学校学习衡水中学那样的做法,纯属东施效颦。这是一种简单僵化的思维模式。有点类似于战争年代的提法: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反对,简单的二元思维。照此说法演绎一下学衡水的思路:凡是衡水中学做的,我们就做,凡是衡水中学不做的,我们也不做。
这种思维的前提是,敌人反对的都是对的,敌人拥护的都是错的;衡水做的都是对的,衡水没做的都是错的。这种推理显然站不住脚。再说,衡水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取决于他们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持之以恒地做自己。所以,要在如何“思齐”上下真功夫,不满足于做表面文章,才不会受制于既成的传统。
当传统成为一种阻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