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写给内向者,或者是社交圈极小而稳定的人
对于我们这样的人,该怎么迈出第一步?
1.打破对关系的固定认知
首先,我们的社交模式,常常被人们以老实、腼腆、内向之类的词语一概而过
这种标签相伴我们已经数年,甚至数十年
要知道,标签的作用
长久的标签,会加深自己的认同,就如同洗脑一般,让我们的大脑认定了:我们只能表现出不擅交际的样子
一遇到交际,大脑自然联想到这些负面的想法,紧接着,身体也会提前地进入防御状态
但是,撕掉标签,重塑大脑模型,让行为惯性慢慢停下来,加强正向的行为引导,对社交的认知层次更上一层楼,既需要勇气,还需要方法
2.和其他行为问题一样,也可以用行为改变原理
不同以往,做一些小的不伤大雅的行动改变,探究出对社交的不同理解,深究其中暗藏的情感原因,抓住在大脑里徘徊不断的固执想法,在下一次社交场景中,尝试不同的情感动机,预设出积极的社交场景,牵动身体,进入认知与行为的双循环,依靠正反馈,进入另一条大脑预设轨道
暗藏的情感原因一般有两点:
一是缺爱型,总是认为爱就那么回事,世界是冷酷的
其实这只是世界的一面,长期呆在被泼冷水、忽视情感、吃苦教育的环境下,人也就只能认为世界就只能是这个样子。
培育爱,改变世界观,和自己和解,和世界和解才是正途
行动:从身边的人找到“爱”的尾巴,再不懂得爱的人,也能通过自己释放的一点善意,捕捉到爱的影子,当收获这种爱的证据足够撼动你时,便是打开了一扇通往爱的门,世界观也会随之变得融化
当可以感受到一点爱后,多去参加社交活动,要么参加公益活动,要么参加结构化的活动
公益里包含的爱可以不言而喻,什么是结构化活动呢?
结构化活动,指的是有明确的规则
如桌游,读书会等,有这些规则傍身,你可以不用把注意力全部放在怎么社交上
然后再有意识的从规则中移向如何社交上,慢慢主动地把握进度
最后,就是尝试信任他人,把自己的痛苦,弱点,脆弱,挫折可以慢慢的进行输出
当然,要循序渐进
要知道,好的关系,便是不害怕对方利用你的弱处进行攻击,由此获得安全感与链接感
好的关系并不是什么两肋插刀,肝脑涂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也是我们的误区,也是一些主流的观点,觉得朋友可以共生死,其实,做到不利用你的弱点攻击你的人,已经是凤毛麟角了
共生死,也只是各种作品所给人安利的妄念罢了
雪中送炭少有,锦上添花多如牛毛
二是压力型,得到的爱总是有条件的
可是能不能完成这个条件,不是努力就行了的,有时我们能做到,有时我们没做到,那么,获得爱就是不稳定的,这种不确定性深深刺痛每一个奋进的心
意识到这种有条件的爱,理解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爱,不必苛求给你有条件的爱的人,ta也许不懂怎么爱,最关键的是,不要对关系患得患失,陷入纠结之中
首先要做的是,对于别人的评判,你会下意识归结到自己身上,手上总是紧紧捧着关系,既怕消失,又怕太紧
这类的社交问题,只能从心里拔毒,因为实际上,你是能感受到爱的,但是,被爱的方式出现了问题,感受爱的方式也会出现问题
怎么拔毒呢?通过正念冥想,觉察到内心的焦虑、不安、纠结,尝试着接纳这些感受,实际上,这些负面情绪来源于不被爱的恐惧,正视恐惧,其实它只不过是纸上老虎,觉察不到时,才会发出威力,一旦觉察到,甚至自己都觉得可笑
终极大招:和那些会给出无条件的爱、有安全感、善意、情绪稳定、家庭幸福的人交往
当然,一只宠物,你也能提体会到无条件的爱
它永远不会因为你的长相与贫富,而另眼相待、评判你、离开你
宠物毕竟不能做到深层次的理解人,于是不能作为与人交往的替代品,但是作为出发点是绝对够格的
这篇文章希望可以帮助你我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