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村拾贝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四)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四)

作者: 东天雨 | 来源:发表于2022-01-06 22:58 被阅读0次

从教近20年,教过的每一个班里总有那么几个识记特别慢,忘得相当快,对需要理解的题目一窍不通的孩子。而他们在别的方面(比如:舞蹈、绘画、手工)毫无异常,甚至还有些禀赋。什么原因使得这些孩子在学习上智力明显落后?我百思不得其解。找不到原因,就无法对症下药,因此,这么多年一直被这些学生困扰着、折磨着。我相信,绝大部分老师也有着和我同样的境遇。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为此饱受折磨。为了查明原因,他调查了两千多个家庭,通过长期观察、研究,终于找到了这些孩子智力落后的原因,几乎都与家庭有关。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因素:

1.不健康的、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关系,特别是家长的酒精中毒症。

2.家庭智力生活的局限性和惊人的贫乏性。("我"调查过几个不幸的儿童,他们的母亲在跟孩子的交往中,所使用的语言里总共只有两三百个词汇。"我"很痛心地发现,这些儿童对于人们平常从童话、民歌里应用的那些词的情感色彩竟茫然无知。)

3.家庭情感生活贫乏。(有一些五六岁的儿童,从来没有对任何事情表现过惊奇、赞叹和欢乐。)

4.儿童在出生后的最初两三年里,没有受到完满的母亲教育。

以上观点我是从《给教师的建议》之"我怎样研究和教育学习最差的学生"中读到的。我满怀激动,一口气读完了这部分内容。困扰我近20年的难题一朝有了"解",让我欣喜万分,也懊悔不已——悔没有早读到这本书,悔没能帮助到那些我教过的差生,使他们一路差下去,最终被智力劳动"淘汰"。

虽然我们和苏霍姆林斯基跨越时空,但是他的研究结论对我们来说每一条都直击"要害"。单说我现在的学校里、班级里那些智力落后的孩子,苏霍姆林斯基分析的每一个原因在他们身上都有体现。

我们学校是纯粹的乡村小学。学生家庭成员普遍文化层次不高,或者没有文化,无一个家庭有可供孩子翻阅的图书。四分之三左右孩子的父母为了赚钱养家,长年外出打工,这些孩子就成了由祖辈照看的留守儿童。这算好的。农村年轻一代离婚率高得惊人,我们班20个学生中8人父母离异,其它班级、周边学校的情况也类似。在农村,父母离异后孩子一般跟随父亲,名义上跟着父亲,实际监护人都是爷爷、奶奶。所以,又有了一批特殊的留守儿童——单亲留守儿童。少部分孩子有父母照顾,但也仅仅是关照衣食起居,父母往往忙于农活、家务,对孩孑缺乏真正的陪伴。还有个别父亲懒散,或者有不良嗜好,如酗酒、赌博、沉迷于网络。在我们班里,那些学习跟不上的孩子无一例外地家庭存在上述问题,学习越差的孩子,家庭存在的问题越多。有个男孩,体育非常好,看起来没有丝毫不正常的迹象,学习上却一踏糊涂,不会写字,照抄也多半错误,该背诵的记不住,考试成绩20分左右。最初,他奶奶说这孩子小的时候发过高烧,估计脑子烧坏了,我也相信了。后来了解到,这个男孩也是单亲留守儿童,照顾他的是奶奶,而奶奶大字不识一个。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即使发高烧对孩子有影响,但如果没有来自家庭的不良影响来加重这种症状的话,还不至于造成严重的后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头脑是自然界的一大奇迹。但是这种奇迹只有在教育的影响下才会出现。"他在书中给出了如何对学习落后的儿童施教,帮他们脱离困境的方法——应该叫原则,他说教学法那是一个专门谈论的课题。我把他讲的"原则"梳理为以下几点:

1.不能以记住的知识的多少,或按教师要求再现了多少知识来给学习落后的孩子的脑力劳动评分(死记硬背,甚至把很有才能的学生都弄得头脑迟钝了)。

2.不要让儿童感到他在班上是跟别人有区别的。

3.对这些儿童要有专门的练习题。

4.对于学习落后的儿童,一定要让他坚持达到提出的目的,独立地解答习题。

按照以上"原则",帮助学习落后孩子体验到习题被解答出来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就会给他带来自信心。如果孩子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求知的愿望就将会伴随着他的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当儿童有了求知的愿望时,另外一个强有力的心理学手段——丰富儿童的智力生活和情感生活——就能发生作用。"

用教育去影响人的大脑,的确是个奇迹。但这是一个长期的、单调的、非常复杂和艰难的过程,教育这样的儿童,应当比教育正常儿童细致、耐心百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hqdc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