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两天一个很久不联系的初中同学突然给我发来微信消息:在吗?
我:在。
他:我想问一下YT公司的情况。
这才知道原来是秋季校园招聘来了,他被YT公司招聘现场被逼签,没想好要不要签约,就来找我了解一下情况。
可是他这问题抛的我真的很难回答,于是我只能帮他发问,问他是想了解薪资,还是工作环境,发展空间什么的?
他紧接着又来一句:都有。
真想点一下撤销键,但是为时已晚。
紧接着他问我为什么离职,薪资水平咋样,半个小时下来除了问个薪资水平,全部变成了我的个人演讲,真恨不得列个12345直接丢给他才好。
然后哥们说:他再考虑一下,问了其他人,也是褒贬不一。
我跟他说:每家公司都有好有坏,适合自己就行,考虑一下自己想要什么。
回头想想,他这种问法能问出个花才算见了鬼,可不是褒贬不一嘛。
上班时间,我极度热心的回答了所有他问的没问的,哥们却连一句谢谢都没有,好像我理所应当,突然有点小心塞呢。
02
想起之前还没辞职的时候,每年春招、秋招都有同学找我了解公司情况,虽记不得具体问了什么问题,但他们的提问都让我如沐春风,回答问题也是十分愉悦,末了也觉得能帮到别人很开心。
可是这位同学的交流,虽然我也说了很多,但却并没有觉得帮到他,不知道他自己对签不签约有没有更清晰的答案。
初中同学A,本地二本大学外语专业,因为YT是通信行业,她就主要问过去之后会在什么部门工作,工作的压力和薪资在当地的水平这些她想了解的具体的问题。
高中同学B,专业材料,自我感觉专业不是特别对口,他就主要问专业在YT的前景。
他们显然都很清楚自己想了解什么,当然就能获取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想起之前高晓松在奇葩说炮轰清华跨学科博士梁植的事,一个清华博士在节目中问出“我该找什么样的工作?”,且不说这个背后引发的各个角度一系列的讨论,批判,以及他该不该问这个问题。
单就从问题本身来说,你问几个与你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你该找什么工作,说句难听的,你自己都不知道想要什么,别人更不知道。还不如问“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或许高晓松还愿意讨论一番。
一个清华毕业的博士生,手捧无数证书、奖杯,却问出这么幼稚的问题,不仅当场遭到批判,也引发了一众网友热议,可见学会提问多么重要。
03
生活中很多人在向别人提问的时候都还不了解自己的需求,比如上大学,选专业。
如果只是问:这个学校怎么样啊?这个专业怎么样啊?不去问更多具体的问题,是得不到足够多准确又有价值的信息的。只能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不能让你快速确定目标。
怎么样,好不好,这个东西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你去问不同的人,他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想要获得比较客观的信息,最好去问具体的问题,然后自己根据需求去做出评估。
你想了解专业信息,你可以具体的去问专业的就业前景,毕业后一般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去哪种公司,专业学习哪些学科会多一些等等,这些都比你直接问好不好要更具体,回答者也可以就这一方面给你更精确的回答。
所以说,如果你想获取更多有用信息,不浪费提问机会,建议提问前做到以下几点:
① 弄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金钱,成长,稳定,安逸等),自己比较关注的是哪方面的问题。
② 就具体问题去提问,提问过程也可以深挖更细节的问题,以获取足够多的信息。
一般你只要能问出问题,回答者都会尽可能多的把他知道的全部告诉你,如果你只是笼统的问一些问题,他们不可能像你肚子里的蛔虫一样,知道你想听什么,然后123逐个告诉你的。
学会提问,既是对自己的负责,也是对别人的不为难。
04
很多时候,我们去听讲座,听分享会,听各种报告都会有一个提问环节,那些勇于提问的人不仅是勇敢的,也是善于思考的。你会发现他们提出的问题确实是很有价值的,不单自己获益,听者也获益。
工作中也一样,有时候同事或者领导开完会,问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这个时候你会发现经常提问的往往就还是那几个人。这些人往往在工作中都还表现不俗。
很多人就抱着光听不问的态度。难道他们自己就没问题吗?肯定都有问题,只是他没有经常对自己发问,去思考自己的困惑,了解自己的需求。在有机会提问的时候,当然就不知道自己想问什么,或者问出的问题都是好不好,怎么样这种很难回答的问题。
那些会提问的人都是勤于思考的人,即使他现在困惑重重,以后也会越活越明白。
会提问是个很重要的能力,所以勤于思考,乐于发问,有意识的锻炼自己的提问能力吧。
记住别忘了说声谢谢。一句真诚的谢谢,不仅是礼貌,也是对回答者的尊重,尤其是网络聊天。
-END
放弃保研,国企辞职,恋爱长跑后分手,我有故事,你有酒吗?你有故事?!我这里刚好有酒,喝一杯再走吧。
我是小明,喜欢观察、思考的90后程序媛,在麻木的生活中保持清醒。目标在30岁前实现财务自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