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的煎饼

作者: 2018遇见 | 来源:发表于2021-02-24 11:32 被阅读0次

农历腊月十八是娘的生日。这一天也是家人团聚的日子。我们一家四口,便如约而至了。娘常说,她命苦,生在冬天注定了这辈子少吃少喝,饥寒交迫。想想娘的这大半辈子确实是这样过来的,看看这双操劳的手,长满了折子的脸,便写满了沧桑的故事。娘不识字,却培养了家里的三个大学生;娘不识字,却懂得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娘不识字,却靠着笨拙的双手摊出了一个个煎饼,给了我们幸福童年的味道。

想起娘,就想起娘花白的头发和坐在鏊子窝里的身影,想起家里由娘那双粗糙的大手摊出的或黄或黑的煎饼。在我的记忆里,娘总是和家里的石磨、鏊子联系在一起,是娘同它们一起养育了我。

回到村口,蜿蜒而去的小路,田间的尽头,看到一缕袅袅升起的炊烟,矮矮的老房子和守在门口的大狗,永不改变的容颜将儿时的记忆牢牢锁定在了画面中,瞬时,便拉回到了温暖的记忆里。看到这袅袅升起的炊烟,总是想起娘摊的煎饼。支起鏊子,把鏊子烧热,糊子往上一摊,用竹劈子将糊刮匀,便成了一张薄如草纸的薄饼,等干而不焦时揭下来,这便是一张煎饼了。这就是莱芜老家人的主食,是粗粮细做的典范,家里三个学生便是吃着这个长大的。娘摊煎饼摊了一辈子了,说起煎饼,娘可有话说了,“你叔、你和你姐,都是吃着俺摊的煎饼考上学有出息的。”如今,叔叔、姐姐和我都已经有了稳定的工作,生活不算富裕但也殷实,如今的生活面食花样繁多、形式不拘一格,然而最爱的还是那一口“煎饼”——那是妈妈的味道啊!

煎饼伴随家里三个孩子的成长成才。娘嫁过来后,就开始接过了家里的接力棒,供应着叔叔上学了。七十年代,是家里最穷的时候。吃饱穿暖,就是家里急需解决的大问题了。“咬着牙也得供你叔上学,不能让别人瞧不起”这是娘一直放在嘴上的话。公婆早逝,家里人口多,吃喝犯愁,这些都没能打垮供叔叔上学的意志。煎饼卷咸菜,这是叔叔上学的标配。直到上大学,放寒假时,我和姐姐常到村东头遥望,远远的看着叔叔回家的身影,不等叔叔走到村口,就老远的喊“叔,叔,俺叔回来了”!作为那个年代的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俺叔是村里的骄傲啊!

姐上学时,八十年代的我已经出生了,生活条件的改善逐渐提高了家里的生活质量,减轻了娘的生活负担。不用再披星戴月、用一辆自行车推着二百多斤的人造肉、骑几十里的路出摊赶集了;不必在寒冷的冬天里,半夜把我从被窝里抱到大娘家,一边劝慰我“等你叔考上大学,我就不再卖人造肉了,娘就可以搂着你睡觉了”。随着生活质量的改善,姐姐的煎饼里面已经可以卷上鸡蛋了。记得姐姐上初中放学回家,家里的老大娘总是用鸡蛋炒上一盘咸菜,先让姐姐垫垫肚子。闻到咸菜的香味,我就不知孬好的去和姐姐抢。硬是把姐姐手里的煎饼夺过一块来填到自己肚子里。后来姐姐考上了大专,临走时,娘一个一个的把煎饼叠好,用包袱一裹,系起来,一边偷偷的抹泪,一边打点姐姐的行囊。一辆自行车、一个行囊,一向节省的姐姐,节省吃穿用度,完成学业,走向工作岗位,让父母心里的一块石头落地!

煎饼伴随着我的童年。我出生在80年代,那个年代是农村刚刚打破了大锅饭,生活条件逐渐改善但物资仍贫乏的时代。能吃饱肚子不再吃难事,但一块糖、一块饼干这些城市孩子司空见惯的零食,便是生活的奢侈品了。能在煎饼里卷上糖,那就是极大幸福了。从我记事起,生活便离不开煎饼了,热乎乎的煎饼从鏊子上揭下来,薄薄的、脆脆的,煎饼的香味跟随着柴火烧出来的硝烟一起升腾着、扩散着,弥漫在空气里。娘总是喊我过来,“来吃煎饼了,刚摊出来的好吃”,卷上白糖,娘把煎饼的两头使劲纂紧了,啊呜咬一口,一边说着“真好吃,快吃吧”,把煎饼递到我手上。看到娘吃的第一口,就足以勾起了我的食欲,一把夺过来,就着甜甜的白糖,满足的吃起来。煎饼有多好吃,说不出来,但总离不开它,童年的味道就停留在这里了。后来我上小学时,叔叔已经工作,家里的生活逐渐富裕。姐姐小时候吃饭用的小锅已经淘汰,一家人终于可以用一张锅吃饭,一起分享富裕的果实了。娘依旧忙碌着出摊赚钱,后来是养鸭养鸡、种粮种地。“只有供我上了大学,娘才完成任务啊!”上高中时,一个月只能回家一次,依旧是用娘的那个包袱,裹着煎饼,去上学。不过煎饼里面不再只有咸菜和鸡蛋,还加了肉丸子。工作后,远离家乡,沂蒙山人的好客、热情让我越来越热爱这片土地,尤其是我们有着共同的爱好——煎饼。

如今煎饼花样越来越多,小米的,杂粮的,白面的,软糯的,香甜的,夹上小葱豆腐虾米鸡蛋…内容丰富,口味独特。也许是肚子里油水太大,独独偏爱娘做的玉米酸口的煎饼,卷上莱芜的大葱和咸菜,就是最养胃的吃法啊!

其实,煎饼不仅是我们一家人的念想和寄托。莱芜人自古就有吃煎饼的传统。农村,尤如此。过年时,二十八,白面发,而对于农村人来讲,不仅要发好做花馍馍的面,更要发好摊煎饼的玉米面。年前摊好一大堆煎饼,年后,走亲访友,都是馈赠佳礼啊!尤其是从城里上班的亲戚朋友回老家,能带回老家的煎饼,那就是舌尖上的美食了!农忙时,我们也要摊煎饼。一罗罗的煎饼,堆起来,

用塑料袋密封,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即使夏天,也容易储存。这给农忙时节的人们,节省了很多的功夫。忙完农活,回到家,炒上小菜,打上鸡蛋汤,拿出煎饼,卷上咸菜,小酒一杯,边酌边聊,一身的疲惫一扫而空。青年离家时,也少不了摊煎饼这道工序。第一次离开老家到外地上大学,第一次离开老家到外地去工作,第一口饭都离不开家里的煎饼啊!有了她的陪伴,才有了踏实的学习、工作、生活。有了她的陪伴,才有了开启未来生活的不懈动力。

袅袅炊烟,夕阳西下,娘佝偻着背,在鏊子下生了旺旺的柴火,哔哩吧啦,哔哩吧啦……这暖暖的炉火映红了妈妈的脸…

这香香的煎饼啊,你可知里面包含了母亲多少的爱啊!

相关文章

  • 拿起煎饼我想起了娘

    拿起煎饼我想起了娘 ——读蒙阴赵西伟《拿起煎饼想起娘》有感 沂山青,弥水长 拿起煎饼想起娘 想起灶台的微光 和弥漫...

  • 娘的煎饼

    农历腊月十八是娘的生日。这一天也是家人团聚的日子。我们一家四口,便如约而至了。娘常说,她命苦,生在冬天注定了这辈子...

  • 娘想吃菜煎饼

    昨天娘想吃菜煎饼,我给娘做了菜煎饼,娘吃的很香,特别开心,今天下班回来的时候,然后又说想吃菜煎饼,而且还自己买...

  • 拿起煎饼想起娘

    拿起煎饼想起娘 看到炊烟升起的村庄, 我就想起自己的家乡。 拿起煎饼,总想起娘。 有人说,临沂的煎饼 书写着曾经苦...

  • 娘想吃菜煎饼

    娘想吃菜煎饼,还不让我去外边去买,让我自己去做菜煎饼给她吃,我哪做过什么菜煎饼也,我会吃菜煎饼,娘就叫我自...

  • 吃不腻的煎饼 念不尽的娘亲

    我的家乡在苏北,三餐主食吃煎饼。 娘说烙煎饼用的是鏊子和竹批子,烙煎饼的地方叫鏊窝,娘还把烙煎饼称为蹲鏊窝。 鏊窝...

  • 有娘才有家的模样(都说沂蒙山的娘最亲)

    原标题:拿起煎饼想起娘(沂蒙儿女作品) 看到炊烟升起的村庄,我就想起自己的家乡 拿起煎饼,我总是想起娘 有人说,沂...

  • 叙事诗•儿时娘嚼煎饼香

    叙事诗•儿时娘嚼煎饼香 侯守玉 记得小时候吃什么都香 最难忘 娘嚼煎饼 就着小干鱼 一把麦草 一根干柴棒 一个煎饼...

  • 拿起煎饼想起娘

    看到炊烟升起的村庄,我就想起自己的家乡 拿起煎饼,我总是想起娘 有人说,沂蒙山的煎饼书写着曾经的苦难生活 映照着沂...

  • 俏煎饼

    俏煎饼 月儿圆,俏煎饼;心尖尖,蜜甜甜;娘爱我,在窗前······ 爹用了顺丰快递,煎饼第二日便到了,下周中秋,刘...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娘的煎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hxsf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