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史哲》散文读书
随笔|向天再借五千年

随笔|向天再借五千年

作者: 龙门村夫 | 来源:发表于2019-01-17 22:24 被阅读44次

以现在人来看,地球的存在已经很久很久,但人类的存在也不过两百来万年的事,且有文字可考的,也仅仅几千年。所谓四大古代文明,也许仅仅中华文明是真正的地球文明的源头,并延续至今而未断过。

文字的发明,使文化得以延续。中国的古代文明,似乎从夏朝或者商朝真正开始,但因文字还没有发明并广泛使用,只能口口相传,或者只有刻在龟甲兽骨上只言片语。至于思想、礼仪、制度等等,到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的时候,才算基本固定并流传下来。所谓“夏礼,杞不足征;殷,宋存焉;周礼,今用之”,故孔子“从周”。

至春秋末期,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悄然发生了变化,有序的国家治理体系、社会秩序开始瓦解,所谓“礼崩乐坏”。一些思想开化的人开始行动起来,积极思考,寻求治国理政新方案,进而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和历史的进程。

孔子和传说中的老子基本处于同一时代。根据记载,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过。老子的思想,《庄子》的记载也许更为准确,即“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淡然独与神明居”。现在流传的《道德经》,有老子思想的影子,但更多的是关于国家治理的建议或者实际操作,是后人借了老子之名而形成的伪书。庄子部分地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但更多的是关于个人在社会中如何自存。从传说中的黄帝,到老子和庄子,即黄老之术或者道家思想,最终发展成为中国主流思想之一,对中国人的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道家思想和道教是两个概念。

周朝的文化,最终由鲁国继承。但到孔子时代,天下大乱,“礼崩乐坏”,孔子很不安。他崇尚周朝的文化,试图恢复并予以发展,形成了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二千五百年,并影响到东亚文化圏的其他国家。

产生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只是那里众多宗教的一种,且影响甚微,至其在本地几乎不能生存,遂逐渐外传。其中的一路从西部沿丝绸之路渐次传入中国,并逐渐吸收中国文化,对自身加以改造,才逐渐为中国人所接受,到隋唐达到鼎盛。佛家思想由佛教教义而来,但研究佛家思想与信奉佛教又是两回事。

道、儒、佛三家,最终发展成为中国主流文化。这是一个既斗争又融合的过程。道家思想在式微的时候,被道教传承而得以扩大流传范围,但影响人们特别是普罗大众的,是人间世再版的道教,真正的道家思想只掌握在少数人;儒家思想因被汉朝定为一尊而受到保护,后代统治者加以尊崇,逐渐发展为中国的正统思想,影响了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并延及东亚文明圈;佛家思想虽然曾经被个别统治集团重视,但最终只能在中下层传播。

三大思想分别有侧重,实现了人们对天、地、人这三大要素的思考。儒家思想从调整人际关系出发,以维护人伦秩序和社会秩序。儒家思想强调个人的自我完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强调人生的积极进取,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建立规范的社会秩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建立大同。总体而言,儒家思想是积极的而不是落后和消极的,近世之所以打倒它,却是这些所谓新文化人脑子短路的结果。道家思想跳出了单纯的人伦关系,开始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借以影响人际关系、社会秩序。佛家思想强调人们要安于现世、期待轮回,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的进取精神,但那只是对大多数人而言,其最大的贡献在于跳出地、人的范围,思维拓展到了更为广阔的宇宙,体现在其对“三千大千世界”的论述上。但道统为一,三家思想的本质是一致的,一而统为“道”。

受这三大思想影响的中国人,都有三重性格:年轻时的奋争、中年时的理性、老年来的平静。年轻的时候,受儒家思想影响,努力进取,誓要在人间世争取一席之地;中年的时候,奋争的冲劲有所减弱,耽于现状并幻想田园的宁静,但不是完全退缩,必要的时候还会出来努力一把;等年龄再大的时候,大多退出人生舞台,自娱自乐,静观天地之变。这就如同中国人大户人家的院落:前院代表的是儒家,车水马龙;中院代表道家,自成一方小天地,但可随时到前院;后院代表佛家,一般是不出去也不让别人进来的了。

南怀瑾说:孔家店是粮食店,人人非吃不可。道家是个药店,生病去买药吃,不生病不需要买。佛家开的是百货店,什么都有,你高兴可以去逛一逛。

但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搞明白这三个店到底是卖什么的。中国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太深了,所以过去的孔家店成了粮食店,即使现在人也还受着其些微的影响。佛家开的店倒确像个杂货店,什么人都会逛一逛、拜一拜,但看见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只怕没几个人懂。也许真验证了那句话:“学佛乃大丈夫事。”一般人怎么能懂呢?道家思想也只是成了部分文人的思想,普通老百姓即使病了,进的是中药铺,而不是看道家书。

学习中国古代的思想,最好还是好好研究一下最基本的《道德经》《庄子》《论语》《孟子》《荀子》《金刚经》《心经》等原始典籍。这是源头。就如站在长江、黄河之源,才能看那万千支流汇入东向如海。如果只研究支流,就会茫然不知何所从来、何所从去。

教日月换了新天以后,传统文化几乎被统统抛弃,新建立的尚未生根,便被西风吹得稀里哗啦。根基被拔掉了,基因变了,已然南桔为淮枳,不仅味道大不一样,连本质也变了。

天地悠悠。历史总往前发展。回回首,向天再借五千年,未尝不是一件乐事。

@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

  • 随笔|向天再借五千年

    以现在人来看,地球的存在已经很久很久,但人类的存在也不过两百来万年的事,且有文字可考的,也仅仅几千年。所谓四大古代...

  • 向天再借五百年

    向天再借五百年!

  • 向天再借500年

    我们常常说到:人生有多少个10年?真的很难说,按照现在中国的年龄来看,大概有7个。那等到我们到了70我们又会...

  • 向天再借30年

    如果人的一生是70年,那有7个10年,30年的话是2.3个,是的,现在的人都长寿,可以活得更久一些,无论如何,30...

  • 向天再借500年

    起起伏 伏温柔的曲线 放马爱的中原爱 的北国和江南 面对冰刀雪剑风 雨多情的陪伴 珍惜苍天赐给我 的金色的华年 做...

  • 向天再借一万年

    向天再借一万年, 与你造就一个万年的神话; 自古至今,万里的大地, 都在传唱着我们的故事。 向天再借一万年, 种上...

  • 向天再借“五百年”

    说到借,就不得不提所有权,或者理解为拥有者。 说到世人,就像“西方龙”这类物种一样,喜好收集对自己有价值的物品。 ...

  • 向天再借五百年

    一封情书 《向天再借五百年》 今生的相遇 是冥冥中的注定 相逢恨晚是老天的玩笑 让世上所有美得事物留下缺憾 太过完...

  • 向天再借五十年

    大清已经倒闭一百多年了,然而还是没能走出历史的三峡,据说还得再等五十年 似乎已经看到了一线曙光

  • 向天再借五百年

    我想象不到你的眼睛 我想象不到你的情绪 你说你变成美人鱼 在你的窗户 我看见狮子,在你的花树下 吹喇叭,我打马离去...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随笔|向天再借五千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ibw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