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圈老在安利一部
清华大学招生片青春励志片《无问西东》
看了之后我确实感觉有点惋惜
当年差了600多分没法报清华
于是乎,并没有去过清华的我
听到“西东”这两个字有点懵
据说
“无问西东”四个字出自
清华校歌:“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简单说,就是保持初心
还是清华,记得有一年《奇葩说》上来了一个清华的博士生。
他说自己喜欢表达,所以本科学了法律;因为朋友说“学法律的应该了解一下真实的资本市场”,所以硕士学了金融。后来博士读了新闻。
他最后问三位评委,我该找一个什么样的工作?
而高晓松怒发冲冠骂了这个博士生。
高晓松说:一个读到清华博士的人竟然要问别人,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找什么工作?你觉不觉得你愧对清华这十多年的教育?
就在这时,蔡康永也神补刀:“你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赌下自己人生好几年,没有自己的判断,真的很危险!”
说实话我当时并不太理解高晓松为什么那么愤怒,我们读大学最直接的结果不就是拿文凭、找工作么?
直到今天我看了《无问西东》,回想起那一期节目,我才真正明白。
《无问西东》这部电影贯穿始终的主题词是“真实”,说的是百年间清华四代学子面对纷繁复杂的世道和人心,在做选择时如何坚守“真实”的原则,并将这个可贵的精神内核一代代传递下来。
同样是选专业,1928年,面临分科的吴岭澜一开始选了理工科,只因为当时最好的学生都读理工科、崇尚实业救国,可他的物理都是挂科的,英语和语文却常常拿满分。
于是,校长梅贻琦找他谈话,告诉他:你尽管忙碌却丧失了真实。
吴岭澜反问:“什么是真实?”
梅贻琦的回答很不一样:“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你慢慢想,转系与否那都是小事……”
吴岭澜是幸运的,除了这位校长指点迷津,他还遇到另一位高人。
他偶然听到了大师泰戈尔的演讲,泰戈尔正在讲“对自己的真实”有多么重要。
他终于明白了校长提的那个问题,也终于清晰自己将要做什么,不再理会最好的学生都在做什么。
“保持内心的光,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此走出黑暗”,吴岭澜在白发苍苍时将他对生命真实的思索传授给了他的学生,沈光耀。
王力宏饰演的沈光耀在剧中是高富帅,不过他很了不起。这个人物的原型来自抗战初期在淞沪会战中殉国的沈崇诲,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的高才生。
沈光耀原本衣食无忧、意气风发,在那个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年代,他原本可以按母亲的期望过安稳的生活。他们的家族出过战斗英雄,沈母坚决反对他参军,动容地说:“我最怕你还没想好怎么过这一生,就连命都没了。”
可沈光耀时常想起教官说的话:“这个世界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从心底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与同情”。
于是他毅然决然按自己的想法,去当飞行员,义无反顾地走向残酷血腥的战场,甚至在执行任务的时候绕道去给饥饿的孩子们空投食物。
留给母亲的只有画册里那一句:“妈妈,对不起。”
他空投的罐头救了陈鹏,下一个故事的主角,陈鹏也是一个忠于内心、忠于爱情、活得真实的人。
只有陈鹏,会对接连遭遇批斗、背叛、毁容的王敏佳说:“你别怕,我就是那个给你托底的人。我会跟你一起往下掉,不断你掉得有多深,我会一直在下面给你托着。”
看,沈光耀在战场上失去了他年轻的生命,可是,当我们看到陈鹏对毁容、险些死掉的王敏佳依然一往情深,不顾别人异样的目光,甚至连自己的前途也不顾,这份孤勇似曾相识,恍惚间,那一道光——深藏在吴岭澜、沈光耀内心的温暖的光获得了重生。
一百年间,四个清华学子,他们曾面对世俗的偏见,面对扭曲的集体无意识,面对艰难的抉择,有过迷茫,有过纠结,也有过困惑。
但最终他们都选择听从内心的声音,找回最真实的自我,跳出了条条框框的束缚。
似乎有一条看不见的纽带,世世代代传递着真实、真心、善良、勇敢,这些最普普通通又容易被迷雾遮住的光。
回到高晓松那个问题,后来他自己也回答了:
他心痛的是大学精神的缺失。
教育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是柴静在《看见》引用过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话。
所谓校风,所谓家风,所谓教养,甚至最简单的人与人之间的传递,除了知识、物质、财富,是不是还有一个位置留给这些看不见的温暖、善良、真实和勇气呢?
无独有偶。王力宏本人的经历也很有意思,他的奶奶是清华大学经济系的,爸爸是台湾著名的脑科专家,可谓学霸世家。家人鼓励王力宏学医,他大一主修生物,可出于对音乐的热爱和天赋,还是转系学音乐,本科毕业后又在美国伯利克里音乐学院获得双学位硕士,成了家里唯一一个做文艺的。
如果不是他敢于跳出家人的规划、勇敢选择自己热爱的音乐,那这世上就又少了一个金曲歌王、一个优质偶像。
另一个同样关于鼓励天性和真实自我的故事。
股神巴菲特的小儿子,彼得·巴菲特,曾经在斯坦福大学读商科,可是当他发现自己对音乐感兴趣后,就退学去旧金山租了一套小公寓,开了自己的工作室。老巴并没有给他钱,他也没有伸手,就借钱买设备,在报纸上发广告艰难开始。
就这样,小巴菲特从名校辍学,成了一个不出名的音乐家。老巴对小巴说:“彼得,你知道吗,你和我其实在做一件事情,我们都在做自己最热爱的事情。”猜想小巴当时的感觉一定又满足又感动吧。
后来小巴还出了一本书,名字是《做你自己》,就像老巴说的那样。
他们都遵从真实的内心来选择,生命因此丰盈富足,这是一种什么体验?谁试谁知道。
电影的最后有一段话,“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只问初心,无问西东,可以让自己变得轻盈一点、简单一点、明朗一点、真实一点,我们也会收获喜悦和满足。就像小时候,用一个下午的时间看蚂蚁搬家,哭笑都不打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