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识

作者: 觅寻小诗意 | 来源:发表于2022-10-18 06:36 被阅读0次

高三的日常就是做题,做各种题。今天碰到一道补写句子的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又是一年槐花儿飘香的季节,小伙伴们有没有想起儿时那些带有妈妈专属味道的槐花美食?不过,槐花①____。常见的槐花有三种:淡黄色的国槐花,夏末开花,可以入药②______;白色的刺槐花(也叫洋槐花),夏初开花,花香味甜,可食用但不可入药;红色的槐花(变种)仅供观赏,既不能食用,③______。也就是说,我们吃的槐花美食来自白色刺槐。白色刺槐是我国重要的蜜源、食花和景观植物,原产北美。而我国土生土长的树种,是国槐。国槐在我国不只是一种常见的良木,而且作为一种文化元素融入传统文化之中。比如被奉为“神树”,种植在敬神祭祖的社坛周围;作为吉祥的象征,种在庭前屋后。古代社会,槐树还是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宰辅之位的象征,并出现了一些由“槐”字构成的具有政治寓意的词,如槐岳(朝廷高官)、槐蝉(高官显责)、槐第(三公的宅第)等,槐树因此也受到读书人的喜爱。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题型并不新鲜,需要补写的句子也不是特别难,根据上下文提供的信息,学生们大多顺利完成了任务。可有两个学生提出疑问,国槐是什么?白花和红花的槐树都见过,黄花的槐树没有见过。

我很奇怪:怎么会呢?槐米你们知道吗?四五月份的时候,国槐枝头上缀着绿豆粒一样的成串的花苞,开花时满树淡黄的小花,花型并不显眼,人们在树下用绑着镰刀的长竹竿剪下来,捋掉花苞,放在锅里蒸一下,然后在庭院或房顶晒干了,装进容器里用蜂蜜泡起来,秋冬季节泡水喝,有一股淡淡的苦中带甜的味道,据说是很好的祛火良药。我勤劳的奶奶以前会晒很多,分给亲戚朋友一些。

大多数学生摇摇头,说没有见过。“村子里很多人家种的有啊,房前屋后,槐树寓意好,有怀念怀想之意,在民众心中是很受重视的,我家院子里种的也有,我们还吃过果实里的一层硬皮,很筋道,大家笑说是‘脚茧子’。连故宫御花园都种呢,不过他们种的是垂枝槐,枝条、树型更美观,以前北京街头也有不少。”他们仍是摇头。

我对学生的见识是了解的,有次课堂上提到竹笋,他们也说没有见过,明明校园里竹子已经泛滥,春雨过后冒出来的笋尖都要长到马路边了,可他们硬是视而不见,难道是近视的缘故?

唉,别看我们是农村高中,但学生早已远离了土地,远离了生活,家长只希望他们好好读书,并不要求他们参与农田劳动,再说,机械化的普及,农民自己也很少直接劳动,庄稼种下等着收割就行了。很多生活常识、农业知识,学生是缺乏的。还有一次偶然谈到什么季节收麦子,有学生煞有介事地说“秋天”,个别学生表示疑惑,但也说不出具体时间。我们上学时放麦假放秋假,让学生回家帮父母干点力所能及的农活。现在的学校早没有放这些假期的必要了,孩子们本身也“志不在此”,他们向往的是大城市的灯红酒绿。

马上要下课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也已经完成,我说“电脑上搜给你们看看吧”,然而学生对着搜出的图片仍是摇头,表示没有见过实物。我想起教学楼后面的小花园里见过国槐开花,隔着窗户指给大家,“看到栅栏那里开小黄花的树了吗?”学生努力地扭过头,寻找我指给他们的国槐,可是,百分之九十五的学生都戴眼镜,他们看不清众树丛中哪棵树是我说的国槐!我升起一阵“鸡对鸭讲”的尴尬与无奈,决定放弃了!高考又不考,没见过就没见过呗!

终于,一位伸长了脖子的学生喊道:“老师,我知道了,餐厅门口也有一棵,正在开花!”我难得露出一丝笑意,叮嘱她:“到餐厅吃饭时,给别的同学指认一下,让大家都认识认识!”

农村孩子的见识受环境所限,确实不容乐观,虽然教学设备越来越先进,我们有网络有白板,与外界的交流沟通越来越便捷,可是实实在在的体验不够,总有些隔靴搔痒的疏离。

近年考试中有一道文化常识题,学生公推为“难题”,因为涉及古代的天文、历法、人名称谓、科举制度、官职制度、祭祀礼仪等,学生课外知识有限,单凭死记硬背,很容易回生,碰到没有背过的新问题就无从下手。我想起在成都参观博物馆时,十一二岁的小学生担任讲解员的事,他们对着文物侃侃而谈,举止大方自信,历史知识之丰富,是我们的孩子难以企及的。如果我们的学生也能经常进进博物馆,看看古代器物的演变,古代各种制度的沿革,对历史增加些感性认识,应该就没这么难了吧?

前几天听地理老师抱怨说,问学生“土地荒芜后会长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回答:“会长草!”“时间长了呢?”学生无言以对。他们不知道实际上土地荒废久了会长树木,最常见的是灌木。我说这个不足为奇,专业性强,超出我们的知识范畴了。

我们今天常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实际“书本”也包括网络上的各种信息,这是知识来源的一个方面。我们还会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实际上这句话也不全面。见识需要生活积累,在不同的地方生活过,体验过,感受过,才是真正增长见识的途径。可惜我们的“生活圈子”都太有限了。什么时候能实现一种身份自由,我们不担心衣食住行,不担心生老病死,可以去不同的地方,做不同的职业,感受不同的生活,见识就可突飞猛进了!

相关文章

  • 《见识》:谈谈见识

    我们和天才相差多远? 本章节告诉我们,智力和成就没有完全正相关的关系。天才和平常人之间的差距,并不只是存在于我们所...

  • 《见识》-谈谈见识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就有个疑问,现在的信息如此丰富,获取信息的渠道如此便捷,那么多读几条新闻,多看几篇文章就是有...

  • 《见识》——谈谈见识

    导语:很多时候,成败与否取决于见识的高低,而不是自己简单的努力。今天由于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我们增加见识要比过去...

  • 《见识》谈谈见识

    很多时候,成功与否取决于见识的高低,而不是自己简单的努力。今天,由于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我们增加见识要比过去容易...

  • 《见识》之见识

    这章放在最后写,因为这一章说的就是见识,也打算把它做为这本书的总结笔记。 大纲: 我们和天才相差有多远?起跑线和玻...

  • 《见识》3 谈谈见识

    《见识》3 谈谈见识 我有两个朋友都在广州,她们都是离开家乡跑到大城市寻找新生活的人。其中一位每天除了上班之外,几...

  • 读《见识》,长见识

  • 读《见识》,长“见识”

    1.信命也要认命 命,是一个人看问题和做事情的方法。因此,认命并不意味着妥协,而是清楚自己的边界,懂得不属于自己的...

  • 《读见识,长见识》

    文/海风 阅读本书收获十天清单,分享给大家,希望对你有一点点启发! 1.【幸福终点】 幸福是目的,成功只是手段,不...

  • 吴军《见识》-谈谈见识

    我们和天才相差有多远? --比如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是公认的天才,不过在他那个时代,人们都说约翰·冯·诺依曼更聪明,...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见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iddz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