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伪学习(茅卫东)

作者: 161f09651b9e | 来源:发表于2018-04-05 06:51 被阅读65次

    这个话题,一开始的时候,我用的是“反对伪学习”,后来觉得不妥。相对于课堂教学,学习是个人的事情,尤其是成年人的学习更应该是一种生命的自觉。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面对学生的,如果处置不当,会对学生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甚至伤害学生。因此,对教师的学习相对来说与学生没有直接关系,是教师个人的事情,从尊重个人自由的角度来说,还是用“警惕”比较好。

      我将网络交流中的伪学习现象分为三类:

    1、渴求肯定型

      有的教师上论坛、开博客、发微博、建微信,说是为了学习,其实更深层的心理需求是急于得到别人尤其是名师和编辑的肯定。

      得到肯定与产生共鸣是很容易被混淆的两个概念。共鸣是一种基于双方平等地位的思想共振,它与社会地位无关,纯粹是因为双方的思想一致或甚至一致而产生的愉悦和欢欣。共鸣是一种肯定,但肯定未必是共鸣。就像师生之间的交流,不能说教师无法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但更多的时候,是教师指点学生。教师对学生的肯定或表扬,会让学生觉得开心,产生信心,但这不是师生间的共鸣。

    许多同行的网络学习行为,其内在的心里需求就是想成为一名“好学生”,得到名师道德肯定和表扬。赢得同伴的羡慕。不能说这样的行为没有一点积极作用,好歹这是一种“上进心”的表现,和名师交流总比与牌桌为伴要好。但我更想提醒大家的是,作为一个成年人,特别是一名教师,这种心态是正常的吗?不要因为它太普遍,大家就不以为然,以为本该如此。事实上,这是一个人心理不成熟的表现。心理成熟的成年人,也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但这是一种“英雄惜英雄”的心理情感,而不是得到老师表扬而心花怒放的孩童心态。

      渴求肯定的老师,很容易感情用事。特别是希望落空的时候,往往容易灰心丧气。这样的老师,你给他的建议越多,他越生气,他需要的不是这个,送一朵“鲜花”、一个“掌声”,他就满足了。如果给他一个”拥抱“。说:“看的出来,你是一个用心的好老师!”可能以后他逢人就说你的好话。

      或许有人会说,这难道不好吗?得到鼓励,他在工作中可能会更加关心学生,给学生更多的鼓励。或许如此,但不得不再次提醒大家,一个心理不成熟的老师,内心还像孩子般渴求肯定的老师,如果遇到学生的质疑,他会怎么处理?这些年,许多师生冲突引发的恶性案件,如果仔细去分析,多数是与教师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导致事态恶化有关。从另一个角度说,所谓“一头狮子带领的羊群能够打败一头绵羊带领的狮群”,教师自身的内心不成熟,怎么能够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心理和人格?

      如果哪位同行看到这里还想狡辩,或许你应该思考一下:我难道就属于渴求肯定型的老师吗?

      2、急于求成型

      有的教师,遇到一点问题就上网求同行支招,态度非常诚恳,心情非常急迫,但未必是真心想学习。

      个人认为,这也是一种伪学习。第一,网友的支招往往是三言两语,真能解决多少实际问题,可以存疑。第二,许多问题早已有之,随便一搜就能找到海量的相关信息,自己整理一下,或许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同时又锻炼了自己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在进一步说,身为教师,自当未雨绸缪,诸如“学生不交作业怎么办”“学生不爱学习怎么办”这类问题,理应提前思考并备好解决方案。

    所以,每次我看到同行急急地向网友求救,就会忍不住想:这是真的想解决问题,还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情绪?

      急于求成的老师还有一个特点,总是希望网友提供建设性意见,提供具有操作性的方案,最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我就纳闷,如今“教育是慢的艺术”似乎能够上网的老师都知道了,为什么我在网上却看到那么多急于求成的同行?不改变某些教育理念,有了多媒体也可以“满堂灌”,有了网络平台,交流的可能也只是“如何控制学生”,穿新鞋走老路的事例多了去了。

    经常能够看到有老师引用雅斯贝尔斯的那句名言:“教育是.....”总是急急地想得到操作方法,我们能成为那棵树,那朵云吗?

    退一步讲,有了操作性的东西,也不是万事大吉。开车是一件操作性极强的事情,通过考试拿到驾照说明已经掌握了这个技术,可是有多少已经拿到驾照的新手会把油门当成刹车啊。

    千万不能以为教育只是一种操作性的工作,相对操作性来说,教育首先是思考的艺术。那些希望得到教育”葵花宝典“的同行们,你们真的错了,一开始就错了。

      3、寻求温暖型

      在不少教育QQ群里看到,有些同行每天都冒泡说话,可多是口水,与教育教学无关。曾与一位群主交流过这个问题,他说,让大家感受到温暖是建群的主要目的之一,。

      真正的思想者总是孤独的,更何况我们现在”理想和丰富,现实很骨感“。当初我上教育论坛,确实也是为了寻求”相同尺码的人“。很幸运,我找到了,也体会到了”君子和而不同“。有一个教育QQ群曾经讨论了一个话题:生活中,你是”帮亲不帮理“,还是”帮理不帮亲“?如果把这个话题的范围稍作改变,将”生活中“变为“教育圈中”,我的看法是,认同“帮亲不帮理”的同行,很容易“拉帮结派”喜欢“帮理不帮亲”的同行,才可能真正的“共同发展”。这个问题,在中西方对教师的不同态度也有表现。我们一向强调“亲其师”,“信其道”先讲感情,再讲道理,人际关系最重要;而欧美则喜欢,“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感情和真理在天平两端的分量也是不一样的,真理为重。

      因为我们有这个传统,所以由“共同发展”慢慢演变成“拉帮结派”是非常自然的事情,甚至这个过程让人感觉很温暖。个人认为,寻求温暖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走向光明,二是彼此取暖。而现实情况也是两种:一种是彼此取暖相互鼓励走向光明,另一种是渴求温暖彼此相拥不再前行。后者也会讨论一些教育教学的话题,但无非是一些课堂导入,作业批改,班级管理等技术层面的东西,但不涉及心灵成长,教育思想等更深入的思考。

      如果有同行以“我们是一线教师”为由为自己辩护,我的建议是,不要把重点放在“一线”我们首先是“教师”,是助人成长的人,自当明白成长的意义,不能将自己和学生全部掩埋在永远做不完的作业和各种低级无聊的量化考核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警惕伪学习(茅卫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ikr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