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记得↑关注↑哦~
一
该来的还是来了。
美国最终决定对340亿美元中国产品加征25%的关税,两周后再对160亿商品加征25%关税。中国商务部强势回应跟进报复。
大家目前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各方的损失和给消费者带来的影响,但对于双方的策略却少有分析。
笔者最近看了一本书:《策略思维》。作者有两位:“奈尔伯夫”和“迪克西特”。他们都是大学教授,同时也是企业或政府的智库成员,还为媒体撰稿。书中提到的种种策略,基本都能从这次中美贸易战中找到对应点。我们也能从中窥探到中美两国出招与拆招背后的意图,并且推测一下其后可能演化的结果。
二
如果单看贸易战,美国是主动发起者,中国是被动应对者。所以双方会“轮流出招”。但由于双方贸易规模并不对等,所以进行到一定阶段后,中国必然要在贸易领域之外寻求应对措施,那双方就会进入“同时出招”阶段。
在轮流出招阶段,双方的主要策略就是:“向前展望,倒后推理”。向前展望,意思就是在做决策之前,要预测对方可能会采取什么行为,以及这种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倒后推理,意思就是我们先得明确最后想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然后从这个目标倒着往后推,一步一步地确定策略。
我们先来看美国表面上的策略。美国向前展望的策略是这样的:对中国5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中国要么接受,要么反击。如果接受,则暂时偃旗息鼓;如果反击,则后续针对5000亿中国商品的惩罚性加码关税会跟进。美国倒后推理的策略是这样的:其最终目标是所谓的“贸易平衡”,也就是让中国来自美国的贸易顺差变为0。为了这个目标,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加税降低中国商品的竞争力,减少中国商品对美出口额度;一种是让中国大幅提高进口美国商品的额度。
我们再来看中国的策略。因为前文已经说过了,中国是应对策略,也就是自己不主动打第一枪,但是会一直跟进。这有点像梭哈游戏,中国的选择永远是“跟牌”,知道最后双方亮出底牌为止。对于美国的“向前展望”策略,中国的应对是你加征我的关税,我就用同样额度的关税进行报复;如果在关税方面无法挽回损失,那就找其他办法,例如货币贬值、冻结对美投资、限制美国旅游等等。而对于美国的“贸易平衡”目标,中国是“理解”的,所以给出了自己的方案:“增加进口美国商品的额度”。
也就是说,中国在应对美国挑起的贸易战时,是不卑不亢,给足了老大面子的,既表示不会吞下损失,又表示可以和美国一起达成“贸易平衡”的目标。
但美国没有答应。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所谓的“贸易平衡”只是一个借口。既然美国的目标不是“贸易平衡”,那会是什么?人民币!
二
这两年,中国在经营人民币方面动了太多美国的奶酪:货币互换、贸易本币结算、加入SDR、离岸市场、石油期货……美元是美国霸权的一条大粗腿,是不容侵犯的,任何可能的威胁都要消灭于萌芽……
从这个角度,我们需要重新推演沙盘了。从美国来看,如果目标是打击人民币汇率,那么贸易战是个很好的引子。因为如果中国认怂,贸易战就能直接减少中国的贸易顺差,打击汇率;如果中国主动采取货币贬值的方法应对,同样产生打击汇率的效果;一旦贸易战相持,中国的外汇储备会快速流失,中国国内通胀水平大幅提高,经济活力降低,打击汇率;而从中国和其他国家流出的货币大部分都会回流美国,美国顺势加息,继续打压人民币汇率。可谓步步惊心。
从这个角度,我们再看看中国除了关税以外的应对。首先是通过市场和行政相结合的手段冻结楼市流动性;之后惩罚了几乎所有海外投资的利益集团;然后在贸易战开始前放任股市降低到估值合理甚至低估的水平;最后是大幅降低外资进入股市的门槛和限额。前两手是防止资金出逃;后两手是让海外资金进入。
怎么样,看似是美国和中国是轮流出招,其实是同时出招。在《策略思维》一书中,针对同时出招的博弈中,各方要尽可能选择自己的优势策略,避免劣势策略,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均衡。
我们从这个视角,看看中国的优势。政治掌控力强、决策效率高、庞大的消费市场、股市处于低位。看看上面中国的应对方法,是不是几乎都用上了?再看看中国的劣势:市场开放度不够、楼市处于高位、核心技术不多、货币政策依赖美国、无法灵活。
再看看美国的出招。美国的优势是“世界货币”、“高科技”、“军事”,因此美国的优势策略就是汇率战争、科技战争、军事挑衅。贸易战的背后是汇率战、货币战、金融战,目前正在进行中;科技战精准打击“中国制造2025”计划,并且一刀砍向“中兴通讯”祭旗,同样在进行中;军事挑衅瞄着台海和南海两个方向。
正因为核心技术和货币政策是美国的优势、中国的劣势,所以美国接下来大概率还会使用这两个策略。
美国的劣势是什么呢?美国目前最大的劣势是国内的实体产业空心化,高企的楼市与股市,还有承担稳定全球的各项义务。美国采取的手段就是通过降税吸引实体产业回归本土,通过吸引资本维持高位的楼市与股市,大量退群减少各项义务。
因为实体产业、股市估值水平分别是中国的优势、美国的劣势,所以中国的应对应该会从这两方面采取措施。例如主动降低基础消费品对美出口规模,抬高美国百姓的生活水平;或者限制代表美股权重的美国企业开拓中国市场,以此打击美国股市。
这里面,美国容易错判的可能是自己的货币优势;中国容易错判的可能是自己的消费市场优势。因为在这两方面,中美双方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难独善其身。基本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如果用过了头,自己的损失也是巨大的。
三
在同时出招的博弈中,双方的决策会互相影响,那怎么防止对手预测,又应该怎么去影响对手呢?
先说怎么防止对手预测。《策略思维》作者的支招就是——随机策略。也就是说,用一种不可预测的方法做出你的决策,这时对手就很难预测你的行为。特朗普就是把随机策略用到极致的人。他让人感觉不可捉摸,并非因为不靠谱。试想,美国人民怎么会选出一个不靠谱的总统?这其实是特朗普的策略,就是让人无法预测他。
我们又该怎么去影响对手呢?书里介绍了两个很管用的方法,一个是威胁,另一个是许诺。特朗普喜欢威胁,不太喜欢许诺。他威胁说,中国如果继续对美国商品加征进口关税,美方将另外对价值50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10%的进口关税。
对中国来说,其随机策略用在了货币政策上。顺势放任货币大幅贬值一段时间,忽然间官方发声,力挺货币;然后再放任贬值,再采取行动。没有人知道什么时候是做空人民币的最佳时机,所以都不敢轻举妄动。
而中国影响对手的策略是“许诺”。只要美国提高要价,中国必然跟进;而只要对方放下屠刀,大家还是好基友,可以继续愉快地玩耍。
四
最后可能有人会问,贸易战最终的结果会如何?笔者前面提到过,在同时出招的博弈中,各方要尽可能选择自己的优势策略,避免劣势策略,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均衡。
这里的“均衡”就是著名的“纳什均衡”。也就是任何一方采取的进一步行动都无法增加各自的收益时,就达成了“纳什均衡”。
美国此次采用的是“损人”的方式“利己”,中国被动应对,就如同当年抗美援朝的时候一样。但无论如何,双方肯定会达成纳什均衡。贸易领域无法达成,就会扩展到其他领域。就看谁能承受更大的损失。
在这方面,中国的制度优势就很明显了,这个你们懂的。所以结论也很明显——贸易战会以美国主动偃旗息鼓结束,但损失程度无法预知。笔者判断的时点是,当美国股市上涨趋势无法继续时。
最后说一个实验。有一位博弈论专家,把代表各种游戏规则的程序输入计算机,让这些策略相互博弈,最后胜出的策略叫做“一报还一报”。这个策略一共就三条:第一,不主动背叛别人;第二,以牙还牙;第三,如果你背叛我之后,又回心转意愿意合作,那我不计前嫌,继续跟你合作。
中国此次应对策略有几条核心原则:1、不打第一枪,反击自动触发;2、反击同等规模同等力度;3、数量型和质量型结合;4、谈判的大门永远敞开。
简直就是“一报还一报”策略的最经典诠释。
所以结论不证自明。
感觉不错就↓点赞↓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