澡花一朵朵,想法一堆堆。
今天,小澡哥要和大家谈谈管理者的知识结构问题。
王明夫先生主张,“一个人的阅读史,往往就是他/她的精神成长史。”诚哉斯言!他继续说,“建立与职业方向适配的、丁字形的知识结构,在知识面和视野上要足够宽广,在自己的目标专业领域要足够纵深。以企业经营、管理、投资管理、投资、投行、咨询等职业为例,应该建立一个复合式知识结构……”
我认为王明夫先生的上述观点非常具有代表性,即建立一个T型知识结构是目前大多数职场人的共识。对一个企业家或者管理者来说,一方面要有宽广的视野和知识面,另一方面对某个专业领域有很深的钻研。这不仅是对管理者的工作要求,也是一种社会期望。
我经过多年的阅读和思考以后,认为企业家和管理者实现π型知识结构才能适应今天不确定性时代的要求。原因是只掌握一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很容易陷入某种形式的“锤子陷阱”。“锤子陷阱”源自于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一句名言:“如果你只会用锤子,你就会把所有问题看成钉子。”明茨伯格也说过:“MBA项目给了他们的毕业生如此之多的锤子,以至于许多组织现在看起来都像是被砸坏的钉床。”
大诗人陆游在83岁的时候告诉儿子:“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如果要学写诗,光是读诗是不够的。这句话不仅对写诗适用,对管理一样适用。如果要学管理,光读管理书是不够的。任正非也说过,自己不看纯管理类的书籍,而偏好看一些历史、哲学等人文类的书籍。
如果你只是战略专家,那么你很可能没有真正掌握战略。同理,如果你只是营销专家,我也不认为你真正了解营销的精华。如果你只是管理专家,那么你很可能并不真正懂管理。
一个管理者至少应该对两个不是密切相关的领域有深入研究,所以,应该建立π型知识结构,而不是T型知识结构。也就是说,真正的管理专家是跨界的。德鲁克年轻时是一名政治学者,他跨界进入管理领域,同时还是日本美术的专家。马奇在管理领域之外,还担任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教授,最初还讲授过心理学。
德鲁克说过:“管理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人文艺术。它之所以被称为‘人文’,是因为它涉及知识、自我认知、智慧与领导艺术等基本要素;它之所以被称为‘艺术’,是因为管理是一种实践与应用。管理者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心理学和哲学、经济学和历史学、自然科学与伦理学)中吸取所需要的知识和见识。”
西蒙是一个典型的、拥有π型知识结构的管理学者。他不仅是20世纪罕见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文艺复兴式的自然科学家”,还是一名精力充沛的科学领域的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中文名是司马贺)。西蒙曾获得过9个博士学位,涉及政治学、科学、法学、哲学、经济学等不同学科,令人叹服。他深刻地影响了至少六个学科,包括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政治学、公共行政学以及计算机科学。
大前研一也是拥有π型知识结构的世界级管理学家。他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应用化学系,获得东京工业大学核工硕士、麻省理工学院核工博士。1970年至1972年,他任职日立制作所核能开发部工程师。1972年始,任职于麦肯锡顾问公司,1979年升任为该公司日本分公司总经理,1981年担任该公司董事,1995年离职。其后曾先后担任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大前协会董事、创业家学校创办人。
π型知识结构对职业经理人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些企业在培养经理人时有轮岗的做法,给他们一个新的工作岗位,在负责的职能、业务或者区域等方面跟原有岗位不同。中国共产党培养干部也采用类似的方式,来增强干部的能力,增长见识。
轮岗至少有四个好处:
1. 让经理人接触一个观察事物的新的角度,学习一种新的思考方式。
2. 让经理人具有大局观(即系统思考和概念能力)。
3. 让经理人在组织中建立横向的人际关系。
4. 创新往往是旧的要素的新的组合。经理人有可能在这两个领域之间建立出人意料的关系,产生创新的想法。
对一个职场人来说,在同一个岗位工作三年时间,就会成为一个“熟手”,便能掌握这个岗位全部的工作技能,同时也可能会产生职业倦怠,会有想跳槽的想法。于是,轮岗就是留住人才、培养人才最有效的手段。如果一个管理者在同一组织同一岗位工作五年甚至八年以上的时间,不仅会失去继续学习和能力提升的机会,变成“职场老油条”,甚至在一些关键和敏感岗位还容易产生贪腐行为。这是一个企业家或者领导者必须重视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