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交时代

作者: e0585939099f | 来源:发表于2018-04-29 17:36 被阅读9次

    四十七年过去以后,孤零零地面对死亡的那个晚上。她还是没有明白,二十五岁的今天,远在祖籍的奶奶去世的时候,几乎所有亲人都赶回去陪伴左右,可奶奶还是叫了一声,这个常年不在身边,二十五年见面不超过二十五次,并没有赶回来的孙女的乳名,这到底是为什么。

    或许,她至死也没有再想起过这个问题,没有再意识到有任何需要解释原因的疑惑,那个为什么,连同那句奶奶的呼唤都已经在时代的车轮下被深深辗入记忆的泥土里。四十七年里,他结婚生子,孩子又生孩子,父母去世,老伴去世,甚至连他自己也死去了,在他已经死在她的记忆里几十年以后,也可能他当时已经死了,但这些终究已经不在她的意识中了。她的孙子客居外国,也因为要生孩子,将自己的父母接到身边去帮忙照顾。她从未意识到,时间在她的生命中轮回而过,一切得到与失去,都已经在冥冥中标定了价格和代价。她住在养老院里,这是四十七年以后大多数老人最常见的终老之所。死亡到来的前夕,她想到自己的孩子,孩子的孩子,所有生还着的至亲之人,但她并不想见他们,或者说,她知道,现实的距离已经不足够能被她希望见面的心愿所打破了。所以,她干脆没有呼唤谁的名字,取而代之的,是一句:“这不就是正常的生活嘛。”这种后知后觉的感叹尤其虚假,生活哪里有正常不正常呢?她没有回想起死去的人,任何记忆都无关紧要,她以一贯的不自知,消遣着时代遗留在自己身上的问题。甚至没有想到朋友,赶等她突然想要想起三五知己的时候,她已经既不痛苦也不幸福,却在此时此刻的浅交时代里,完美的死去了。

    这一次,我不想说故事,以上的片段不过是如今已然出现,过后可能成为常见的现实。我们暂且假设,亲情是至高至真的感情,尤其至亲,在大多数时候,这种说法还是可行的,亲如兄弟,如同再生父母等词,也可以权当是这一说法的支持,先不论它其中的矛盾、纠葛、撕破脸皮、疏远以及之后的重新和好,种种,也先放下血缘关系的宿命和传统思想的影响。那么亲情的至高至真,则基于长久的陪伴,尤其孩童时期的长久陪伴,这种陪伴是全面的,不只是玩乐,不只是争吵,甚至不仅是一餐一饮、一眠一醒,不仅是生活未独立时的照顾,更不仅是成长阶段的教导,而是包含着幸福与痛苦的所有瞬间,这在某些角度上说,也是爱情的最终归宿,当然并非绝对,这个也暂不去说。随着陪伴产生的,便是感恩之心,这种感恩之心也是传统思想的沉淀,而不只是自觉所得,人这种生物的可爱可怕之处就在于,如果只靠自觉,你永远不知道他会做出什么事来。以上述的祖孙关系来看,奶奶没有和孙女熟络过,但她本身的成长经历和所受思想影响,可能使她在成为奶奶之前,就已经定性了对奶奶身份的理解,以至她会在生命之终呼唤起远在他乡的孙女的乳名。但孙女成为奶奶,在面临死亡时,并未有相同之举,除去对现实和希望的理性衡量之外,恐怕也是基于对亲情关系的理解和定位。同时,我们注意到,即使是在四十七年以后,孩子的孩子在新生儿出生之际,也把父母接到身边去帮忙,但这是出于现实考虑,还是亲情所致,抑或父母的强烈请求,便不得而知,最大的可能是兼而有之。就亲情而言,尝试理解父母长辈的最好方式,就是成为父母长辈,但也不是绝对。

    冗余地说了这么多,我尝试让大家关注的,并非亲情的至高至真,而是上述片段中最浅显的一处变化,即祖孙之间,对于亲情的需求与定位的变化,无论如何,孙女对于亲情的认定,是比奶奶要更为浅交了。这样的判定或许过于武断,但我们尝试做这样的调换,便更易发现,如果奶奶处在孙女最终面临的死亡环境,她会有何种的痛苦呢?而孙女并未觉察这样的痛苦,恐怕不仅仅是对现实的妥协和自己的通透,其中也包含着本身对于亲情的需求不如奶奶强烈。而这种对于感情需求的退减,恰恰是浅交时代每个人都必须的一种能力。它不仅仅是对于感情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一种被动的保护机制,甚至是一种主观性极强的个人意志,这种意志在很久以后的最终是对于亲情的不需求,而在如今,越来越表现出的,是对于其他感情的不需求,这种不需求也不是对于自己的通透,相反,伴随着的,是个人的迷失。

    基于前面的赘述,很好理解的一点是,亲情是长久全面的陪伴下的一种感情,它最终的结局是不被需求,而其他感情则不如亲情的陪伴长久全面,则更早也更容易不被需求。当然,这其中还有其他因素,如感情中的理解、强烈的冲动、欲望、道德等等,但不妨说回来,如果最终包含了血缘关系宿命和传统思想沉淀的亲情被不需求,那么其他感情也必然已经被击破。直接的例子是,一个从未在爷爷奶奶身边成长起来的人,成年以后,很轻易地就可以面对祖辈亲人的死亡,而没有过多伤心,所以,只依靠血缘关系的宿命和传统思想沉淀而去维持的亲情,则更加脆弱,这种脆弱,恐怕也未必能抵挡最终的破灭,而其他感情也就更会在此之前便缴械投降。

    就说友情。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时代,实在已经一去不返了。伯牙摔琴的事,如今恐怕也不会被大肆传颂,至于是否会被人耻笑,我们不去谈论。我们往往会怀念学生时代的友情,其实并非一定是学生时代,战友情、工友情、病友情等等,都会被津津乐道,而学生时代又以之前一个时期的感情为更好,工作后会怀念大学时代,大学会怀念高中,高中会怀念初中,而所有特定事情的感情,都在心底有一种认知,我们会说:“那时候多纯粹啊。”以此来看,我们是在一生中不断向着某种不纯粹的浑噩环境中前进的。

    久别重逢的两个同学总是能在短时间内相处得极其融洽,方式是通过回忆过去的感情和曾经的自己,两个已经完全不同的人在面对彼此是,寄希望于从原来对方的形象中看出曾经自己的模样,但时间即久,便又很快破灭掉这种美好的虚像。

    我们往往不会过分看重同事情谊,有时会归结为竞争和利益,但儿时的同学间并非没有竞争,只能说,我们在工作后对于利益的重视,或者利益对个人的影响,要多于感情,这不是个人的观点,而是相互作用,但只把原因归为利益竞争,而忽略感情的退减,也是某种主观意愿。但是,如果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放到个人的感情交往中来,又实在是另一种悲哀。

    现实的情况是,很多朋友,来自不同的行业,彼此有着各种各样的利益联系,感情是这种联系的遮羞布,大家依靠这种联系,很久不见,偶尔相约,但依然能称为朋友,不然又能称为什么呢?只是这种圈子有一种规则,就是每个人都必须自己足够完好,如果有人倒霉,出了事情,那么在朋友间是得不到帮助和可怜的,大家也都无能为力,其结局是被抛弃和淘汰。这又加剧了朋友间感情的退减。

    感情退减绝非人情淡漠,可能初始于陌生人间的冷漠,但当这种冷漠延续到朋友亲人间,陌生人的细微关怀倒成为了某种聊以慰藉的希冀。比如一个人从朋友圈子或者工作圈子中退出来,平时并不熟络的人的一句“最近怎么样”,反倒是一下子超过了其他人的交情。

    我们越来越习惯把感情和现实分开。因为门户、现实问题而被反对的爱情,自古有之,往往爱情的主人公两厢情愿,而各自家庭各自反对。但如今的情景不同之处在于,主人公本身也将感情与现实分开,这不是简单的比较问题,而是对于感情的安全感远逊于来自现实的安全感,这种转变源自现实的强大,以此观之,又有哪一种感情可以最终保全呢?我常听人说起,不能把自己的快乐依托给别人。那么,把快乐依托给自己吗?“人,哪能只有主动者的快乐而没有被动者的喜悦呢?”而这种被动者的喜悦不能被依托给别人,长久而去,按着分开来看的话,现实的强大和感情的退减都是愈演愈烈的。

    不可否认的是,人之复杂随着社会的丰富也是愈演愈烈的,朋友家人在亲密之余,也承担着各种负面情绪的冲击,当我们在其它关系中积攒的负面情绪多了,需要朋友和家人排解时,我们又会从个人角度排斥这种情绪,因为每个人都有一肚子委屈,而这也加重了我们不去倾诉的意愿,进而推进了感情退减。我们习惯性辜负于自己亲密的关系,转而相信现实的某种权威和需求低头,继而把其中的不满再附加给亲密之人,这种循环不是单方面的,也是相互的,而无力解决现实,或是无心解决现实之是,便只能退减感情。

    这种重不重感情。本来不是一件特殊的事,是一件私人化的事情,不必搬上台面,只是如今的时代,感情退减是一件普遍的事情,是浅交必备的能力。而演变下去,各种感情的最终归宿,我无法想象。我不喜欢听到有人说世风日下这样的词,你是什么样的人,便会吸引什么样的人,但当大多数人习惯于闭塞感情需求时,即使有少数重感情者,恐怕也只能迷失在茫茫人海中,归为异类,进而转变自己的需求。历史不只一次向我们诉说着,少数人的试图反抗,能留下的只是壮烈的悲剧。

    但我并未能找到感情退减的逆向例子,并不是说如今没有了真挚感情,而是大多数人在逐渐推进着浅交的展开。我们太忙了,没有时间、精力去体味除了忙以外的其他感知。我们曾经谈起君子之交淡如水,是源于朋友间相互宽怀、理解、不苛求,可能往后是一种君子之交浅如水的盛况吧。

    我们越来越追求迅速、快节奏,而感情这种细水长流的东西,似乎也必然会被时代摒弃,就像我们看电视、看电影,不看书,尽管电视电影中宣传着感情的种种珍贵,但我们却失去了读书与感情相配的那种体味的空间和时间了。

    我们在担心人工智能产生意识的时代,而在此之前,我们会不会先面临一个人们失去感情的时代呢?或许也没有关系,尽管不知道浅交时代会否被碾入滚滚车轮之下,但我们到是必然会渐渐埋入泥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交时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jfal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