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页七
选自《 第二部分:爱 》
P78
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 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
我必须做几点说明:首先,“心智的成熟”这一字眼,可能会使人联想到宗教意义的爱。任何笃信科学 的人,对于“爱”具有的宗教色彩的定义,肯定不以 为然。但我的定义,并非来自某种宗教性思维,而是 来自心理治疗临床经验,也包括多年的自我反省。在 心理治疗中,爱的地位无可比拟,大多数病人却对爱 的本质似是而非。有一个年轻的男性病人,他胆小怕事,性格拘谨而内向,他对我说:“母亲对我的爱太深 了!我到高中三年级,她都不肯让我坐校车到学校去。 我苦苦哀求,她才让我坐校车。她怕我在外面受到伤 害,所以她天天开车,把我送到学校并接我回家,这给她增加了许多负担。她真的是太爱我了!”为了顺利 完成治疗,我必须让他意识到,他母亲的动机,可能与爱没有关系。原因在于:首先,爱与不爱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在于当事人的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的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爱。
其次,爱是长期的和渐进的过程。爱是自我完善, 意味着心智不断成熟。爱,能够帮助他人进步,也会使自我更加成熟。换言之,我们付出爱的努力,不仅能让他人的心智成熟,自己也同样获益。
第三,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 人。爱,可以使自我和他人感觉到进步。不爱自己的人,绝不可能去爱他人。父母缺少自律,就不可能让孩子懂得什么是自我完善。我们推动他人心智的成熟, 自己的心智也不会停滞不前。我们为他人着想而自我完善,这与自我约束不会产生对立。我们强化自身成长的力量,才能成为他人力量的源泉。我们终归会意识到,爱自己与爱他人,其实是并行不悖的两条轨道, 二者之间越来越近,其界限最后模糊不清,甚至完全泯灭。
第四,爱是自我完善,也是帮助他人完善。它意味着持续努力,超越自我界限。爱,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付诸行动。我们爱某人或爱某种事物,就不可能坐享其成,而是要持续地努力,帮助自己和他人获得成长。
在爱的定义中,我用“意愿”这一字眼,是想强调它在情感领域中的地位,远超过一般的生理或心理 “欲望”。“欲望”未必能够转化成行动,而“意愿”则可成为导致实际行动的强烈欲望。二者的差别,类似于说“今晚我愿意去游泳”和“今晚我要去游泳” 的差别。人人都有爱他人的欲望,但很多人只停留在 想法和口头上。爱的愿望不等于爱的行动,真正的爱是行动,是基于灵魂的行动。你认为自己爱他人却没有躬身实践,就等于从未爱过。与此同时,不管是爱自己还是爱他人,为心智的成熟而贡献力量,也须出于自主的选择,也就是爱的选择。
「I,重述知识」(必选)
什么是爱,请归纳总结拆页中内容,并请用一些图案或你绘制的图画表达爱,在图中给出一些语言来诠释。
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不断拓展自我界限,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爱有以下几种表现:
1.当事人的意识和潜意识中的目标一致。
2.爱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有心灵不断的成长和心智的不断成熟。
3.爱他人者必自爱。
4.爱一个人必须付诸行动。想爱、爱的感觉和口头的爱都不等于去爱。
「A1,激活经验」(必选)
挑选你生命中曾经有过的你认为有“爱”的关系,用拆页中的知识点判断分析,你认为的爱是爱吗?
【到底怎么爱孩子】
我曾经认为我是比我爱人更爱我们家孩子的。
现在检验一下我对孩子是真爱么?
1.意识和潜意识是否一致?举个例子来说明。我希望孩子能生活自理,但从来没有教过她怎么用洗衣机、怎么洗碗等一系列家务活。所以意识和潜意识是不一致的,非真爱的表现。
2.爱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有心灵不断的成长和心智的不断成熟。这方面自认为做的不错。在养娃这些年,一直促进了我的学习和成熟,但这些可能还有一部分是因为爱人示范效应带给我的。
3.爱他人者自爱。我以前理解的自爱,就是孩子不能打乱我的生活,不能影响我的心情。现在发现原来的想法属于自私,不是自爱。真正的自爱是既能尊重他人,包容他人,又能对自己的情绪负责,提升自己的能力去处理一些新任务。自爱既不排斥爱他人,也不委屈自己成全他人。
4.爱需要付出行动。我认为人类爱孩子的行为是天生的。在照顾孩子生活上的行动我做的还是到位的,但这些太基础了,我现在明白爱一个孩子父母能做的,和可以提升的空间太大了。爱的行动不只有生活上的照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