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是唐朝中期的动乱,因发起者为安禄山、史思明而得名。唐朝建国之初,军事制度为府兵制,军事格局为内重外轻。唐中期时,府兵制瓦解,募兵制兴起。为管理地方军队及应对复杂的边疆形势,中央在地方设立了节度使和经略使。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安禄山身领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史思明为范阳兵马使。此时随着节度使权力的扩大,军事格局逐渐演变为外重内轻。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反叛,曾将唐玄宗赶到了剑南。在此期间,唐肃宗在灵武登基。唐朝启用了郭子仪、李光弼等将领,又向回鹘借兵,历时八年终于平定了叛乱。但是,唐朝却是元气大伤,难以恢复往日的辉煌。
总的来看,安史之乱的爆发与唐朝军事制度及军事格局的变化有关。均田制是府兵制的经济基础,军人均由百姓充任。但随着均田制的瓦解,府兵纷纷逃兵役,政府不得不雇佣职业军人。于是,募兵制便逐渐取代了府兵制。但在两种军事制度的转变过程中,唐朝政府并没有解决所出现的一些问题,而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第一,君帅兵三者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致使朝廷难以有效控制军队。府兵制下,全国设立了军府管理府兵,作战时朝廷派遣将领统兵御敌。战争结束后,兵散于府,将归于朝。而在募兵制下,军人由地方将领招募,又长期与其征战,导致许多兵士只知有将帅,不知有皇帝,政治信仰十分薄弱。政治信仰的薄弱导致了兵为将有的现象。第二,地方军政权力结构改变,形成了事实上的地方割据。最初,节度使在地方只有军事权力。但作战时,军队需要大量的粮饷。为及时筹集到足够的粮饷物资,朝廷便授予了节度使行政权力。如此一来,地方上官员和百姓便听命于节度使,节度使便全面控制了方镇。于是,节度使便有了造反的资本。第三,军队监督体制失效,方镇成为了独立王国。虽然节度使控制了地方军政大权,但是朝廷为了应对边疆局势,尽量放权给节度使。此时,地方上没有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军队里也缺少成熟的监军体制,对节度使的监督完全失效。因此,节度使俨然成为了地方上的土皇帝。后来,甚至 出现了节度使长期连任、多镇兼领的现象,为安史之乱埋下了伏笔。在天宝后期,李林甫曾用权术控制节度使,但杨国忠上台后却是无能为力。
安史之乱虽然平定了,但对于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唐朝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安史之乱后,安史降将被封在了河朔三镇。朝廷为制约河朔三镇,又设立一系列的藩镇。这开启了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的局面,也对晚唐五代及北宋前期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次,江南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安史之乱时,由于北方地区陷入战火,唐朝不得不依靠南方财赋支撑战争;战乱后北方节度使不听朝廷号令,唐朝又不得不依靠南方财赋供给中央。也正因为如此,朝廷便大力开发南方地区,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最后,安全之乱使中国文化走向了内在。安史之乱后,世人面对当时的局面都在反思。因为叛军中胡人较多,很多人便认为此次叛乱便与文化外向有关。因此,中国文化开始走向了内在。此后的排三夷教、抑佛老、兴儒学均与此有关,甚至影响了到了五代宋朝以及以后的历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