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上的潘金莲
北宋末年(公元1100年),在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潘家庄(为避泼污后改名为黄金庄),潘知州家有个千金小姐,小名金莲。父母娇宠无限,金莲从小聪慧美丽,知书达理。
距离潘家庄1.5公里有个武家那村,有个出身贫寒的少年武值,人称大郎。大朗自幼崇文尚武,才力超群,高大伟岸,仪表不俗,家里原本贫困,来到潘府上打工。
因为他品行端正能干,金莲也喜欢他爱慕他,潘知州经常资助他。武值高中状元后,出任山东阳谷县令。金莲对他爱慕已久,潘知州便将女儿许配给他。
金莲以善良贤惠、勤劳仁义之贤妻良母形象闻名于乡里,也是县上名声很好的清官夫人。俩人婚后育有四个子女,一辈子和睦恩爱,白头偕老。
据武家后人讲,忠于爱情、善良贤惠,勤劳仁义才是潘金莲的本来面目。
武大郎盟兄弟王某来找武大郎求官未果,愤然离去。回家途中,他极尽恶意中伤污辱诋毁之能事,还和被大郎治过罪的乡里恶少西门庆沆瀣一气,武大郎的清官形象从此被毁于一旦,县令夫人的名声也遭受玷污。
待他回到家中,发现武大郎已经帮他修房盖屋,置买良田。他才知道武大郎不是知恩不报,而是不想以权谋私。但散布出去的谣言,再也收不回来了,悔之晚矣!他自杀以谢罪。
从北宋到明朝,又过了两个世纪之久,流言蜚语非但没有减少消失,被毁誉的金莲夫妇的形象反而被传播得无人不知。说武大郎短小身材,性格懦弱也就罢了;对潘金莲是进行了品性的侮辱和人格的诋毁。
2、小说中的潘金莲
明朝末年有个作家施耐庵,正筹划着写《水浒传》,在不多的女性人设里,把这个谣传写进了自己的作品。当初作者可能纯属无意,也没做过多的历史调查,人云亦云,让金莲夫妇名声尽毁。
《水浒传》中,潘金莲是一个裁缝的女儿,有几分姿色,迫于无奈嫁给了武大郎。她开始还能规规矩矩过日子,见到武松有意勾引不成,后在王婆的撮合下结识西门庆,二人勾搭成奸。奸情暴露后王婆西门庆一起害死武大郎。潘金莲最后的结局是被武松杀死祭兄。
在这个以男人为主的小说里,潘金莲的戏份不多,人物形象也不那么饱满,但留给人们的印象是绝对深刻的,那就是:美丽风流,心狠手辣。
可恨的是谁也不会想到,这部《水浒传》会成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所以其中这段道听途说的谣传,竟几乎成了所谓的历史教科书,使得天下人尽知,并且深信不疑。
这也给潘、武两姓后人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据史料记载,此后清河县的潘家和武家,几百年来从不通婚。
又过了两个世纪,兰陵笑笑生在《金瓶梅》里,借鉴《水浒传》的成就,对潘金莲做了彻底定性,把她深化为一个妖艳、淫荡、狠毒的典型,集美丽风流、心狠手辣、搬弄是非、淫欲无度于一身。
《金瓶梅》借武松杀嫂为引子,以相当多的篇幅描写了西门庆及其妻妾的家庭活动,而潘金莲成了争风吃醋、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淫荡无比的代表人物,其负面影响愈加激烈,其真实性更加让人确信不疑。
潘金莲被《水浒传》和《金瓶梅》冤枉成恶妇荡女的形象,原本的贤妻良母在小说中被写成了通奸杀夫的淫妇,原本是身长七尺、文武双全、玉树临风的清廉县令武大郎,在小说中成了"三寸钉、枯树皮"。
被毁誉的潘金莲因《水浒》的广泛流传已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但形象还比较单薄,到《金瓶梅》里,她更跃为女一号,成为一个极其丰满、极其鲜活的艺术形象。
这个时候可以说,潘金莲的形象已经完全脱离了人物原型,并且不是单纯的艺术加工和升华,而是与原型背道而驰,愈走愈远。于是潘金莲完完全全成了淫荡的代名词,无力翻身了。
3、我不是潘金莲
施耐庵的后代深明大义,引疚自责,竭力想办法为武潘平反昭雪。施耐庵的后人,河北威县的施胜辰,赴武家那村作画16幅,并配诗文以道“施家欠债施家还”之歉疚。其中,武县令画像的配诗为:
“杜撰水浒施耐庵,武潘无端蒙沉冤。
施家文章施家画,贬褒迄今数百年。
累世因缘今终报,正容重塑展人间。
武氏祠堂断公案,施姓欠账施姓还。”
潘金莲画像的配文曰:
“余曾敬绘武潘正传十六幅,端悬于武氏祠壁为其平反冤假错案,一白天下。然九泉武潘不恕吾族先人《水浒传》中泼污之过,故唆使小鬼得遍姿去,余今重塑武潘正容,还其本来面目。愿乞武潘在天之灵宽恕。施氏焚香再拜。”
据说,凡是去过武植祠的潘姓人,都会拍下这组照片,一来敬佩《水浒传》作者后人的勇气,二来也告诉世人,潘金莲是古今贤惠女性的典范。
既然《水浒传》中武大郎与潘金莲没有孩子并且先后死去,那么,哪来的那么多后人呢(武家那全村半数武姓)?武大郎的24代孙武双福还健在,则更加证实了《水浒传》武潘之千古奇冤。
这就是历史的真相,可惜普通的民众没有探究真相的勇气,只有轻信谣传的习惯。潘金莲果真比窦娥还冤!所以我想替近千年前的潘金莲大声疾呼:
“我不是《水浒传》里的潘金莲!”
“我也不是《金瓶梅》里的潘金莲!”
“我的家乡已经因为这些谣传而不再叫潘家庄了!我有什么颜面面对家乡父老!”
“请求你们相信历史,挖掘真相,而不要人云亦云了!”
“我的魂灵,会化作一缕青烟。我是那缕青烟,我不是潘金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