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学读书
毛姆·《人生的枷锁》: 我在阴影里爱着·悲伤而自在

毛姆·《人生的枷锁》: 我在阴影里爱着·悲伤而自在

作者: 小白日梦冠军 | 来源:发表于2019-01-31 12:52 被阅读35次

我们的人生,背负着枷锁

我们如枷锁,背负着人生

                                          2019.1.31


很多人知道毛姆这个人,是通过《月亮与六便士》一书。毛姆通过查尔斯这个人物有意无意传递了自己的那点理想主义。无疑的,《月亮与六便士》因此有了完美主义色彩。而他的另一本书,《人生的枷锁》要更落地,读者与主人公始终是在同一个平面里,易有共鸣。不像查尔斯,只适合远望与瞻仰。

很多人读《人生的枷锁》都把它当做毛姆的自传性小说去读,其实说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自传,也丝毫不为过。书中菲利普最后说:“世界是个病房”,无非就是这样。正常的人是罕见的,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疾病,或是精神上,或是肉身。我们不过是无奈生命中的牺牲品而已。

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哲学,我们有时把它称作生存法则。围绕着这个中心,我们各自苟且地活下去。毛姆的哲学是虚无主义,他借小说中落魄作家克朗肖的死,道出“生命终结,一切虚无”。

读完小说最后一个字,我独自在书房,竟长叹一声道:“啊!终于看完了。”几乎为这一自语而惊吓。我知道这是我与菲利普同行漫步,从他9岁到30岁的这二十年光阴后,最终卸下包袱的一种解脱。一种灵魂松绑后的畅快淋漓。小说的最后毛姆释放了他内心的仁慈,让菲利普有了一个站起来走入广场阳光的归宿。但陪伴菲利普一路走来的你我,会为了这一个迈步而热泪盈眶。因为我们知道,为了这一步菲利普走得太艰辛,我们更知道,为了这一步,多少人却穷尽生命都无法追逐。

在写这篇之前,我无意中读了某些关于此书的书评。很多人对米尔德里德这个人物着墨最多,并颇具愤懑。无疑我在阅读中几度因为米尔德里德匪夷所思的冷漠与拙劣行径而深感震怒,可最终我原谅了她。

好的文学不是教我们机械地去爱与恨,而是像一幅画卷展开让我们去看,用心去看。一旦用心看,我们便会发现,原来没有美与丑,没有善与恶,一切都只是真实的一个存在而已。所谓的真善美不过是心灵对于社会契约,连同那些所谓道德的折射,其实“道德”说到底还是矫饰,算不得真。社会有三种武器对抗我们,法律、舆论与良心。良心便为道德所绑。

我知道要说服所有人认同这一点太难,而且我也根本无意于说服,那毕竟是个人自己内心建立的事,一如宗教与信仰。在这一点上我们出奇幸运般地拥有自由。

《人生的枷锁》为什么更像是每个人的自传呢,因为它所涵盖的是整个人类的生存域境。它道尽了佛经里的人生八苦。

生苦

菲利普天生跛足,他为此奉献了自己灵魂最初的向阳力,而不得不转而走入内心幽僻处。中学时代、工作时、甚至与爱人争执时,他先天的缺陷成了众人攻击的靶心,而且一击即中。为此小说中有一个情节,我至今想起还是会有隐痛,米尔德里德与菲利普发生争执的那个晚上,米尔德里德最后从喉咙里喷射出那两个字:“瘸子!”后,摔门而去。

毛姆没有详述米尔德里德其他不堪入耳的污秽之词,只用“瘸子”二字为那一幕点睛。他早料到这两个字才是菲利普与读者的痛点,其他的一切都是多余。

不完整的出生,像一块胎记烙印在菲利普的人生。那些遭遇的嘲笑与讽刺,让他变得内向,而也正是因此他的内心才开出了永远不会凋零的芬芳之花。

眼花缭乱的现世,总是让人将全身心投入其中,很少有人记得向内审视,以致忘了自我。而菲利普,不管是否天生缺陷使然,至少他从始至终就是一个朝内安放灵魂的人。所以他少言却优雅,宽容而温柔,沉默且敏锐。这就是向内而滋养出的气质。所以所谓的“生苦”,它并非真苦,它只是一种不寻常的状态,而既是状态,便可改变。

老苦

整部小说拥有宏大的布景,形形色色人物角色跨越不同时空。众多人物中,唯一因生命年轮正常老化而死的便是菲利普的伯父,凯里先生。他算寿终正寝。

小说对垂危的凯里先生有许多描述——

“干瘪的身躯就像秋天里的一片落叶,一阵凛冽的寒风就会把它刮走。”

如今,这台机器正在痛苦地磨损着,他不知道牧师临终时是否还相信灵魂的不朽。也许在他的灵魂深处他已确信没有上帝,确信此生一了,万事皆空。

“我想我快死了。”

“我现在准备好了。在上帝认为该唤我去的时候,我准备把我的灵魂奉献到他手里。”

这是小说中唯一一次对凯里先生流泪的描写,他说出这句话时,眼中流出两滴眼泪。他生前是个自大麻木的人。他死前对上帝的虔诚、对死亡的平静让人动容。然而尽管如此,他却仍是对菲利普说:“每个人都有活着的愿望。”而人却不得不接受灵魂不朽与肉身却不断损坏老死的两难。庄子说:“万物一府,死生同状。”他是看破了生死,而我们尚未能。

病苦

菲利普身边的人,很多都受尽疾病折磨。失去双亲也是因此。而对克朗肖和米尔德里德两个人物在病中的描述,却是最让人深感无力的。并生出悲悯。

在这个部分,我很想写一写克朗肖这个人物。与其说是怜悯,莫如说是喜爱。我很喜欢这样一个人物设定,他的一生有理想主义的执拗,也有因这份执拗而附加上的悲剧性,甚至执着得有些滑稽。但他却用自己的一生道尽无数通情达理的密语,这一点上,他不仅是菲利普一个人的精神向导。

克朗肖是个落魄作家,直到死他才出了一本诗集,而且还是为人做嫁衣的作品。他本是一个厚实的人,最后疾病让他瘦削到没有人样。他最终是孤独地死在了房间里,菲利普曾问自己,他死的时候身边没有一个人,会害怕吗。

我想克朗肖早已为这一切做好了准备,他曾对年轻的菲利普说:“如果理想让你成为了时间与空间的主宰,那么住的环境差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他是做到了真正的超脱,他的智慧让他在现世的痛苦与形而上的幸福面前无有分别之心。

他送给菲利普一块波斯地毯,告诉他人生的意义便藏在其中。在这一件事上,克朗肖不是禅还能是什么呢?他懂得“真”经的不立文字,他知道玄虚的妙境在于个人的自悟。菲利普是有慧根的,他在很久之后面对那一块破旧的地毯突然悟到了答案——人生就是这块波斯地毯,它毫无意义。

死苦

提到死,我们可能会说这是人生的终结命题。而也许它不过是一个象征,象征着灵魂之旅的某一段路程的结束,它是另一种开启。佛陀说自己不是在这一世成佛的,如今的他不过是一种延续。就是这样。

认同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来聊一聊米尔德里德这个人物了。菲利普爱上她的时候,她还是那间餐馆里一个骄傲轻佻的服务生。而要命的是菲利普不可救药地爱上了这样的她。面对菲利普卑躬屈膝几近乞求的爱,她非但无动于衷,甚至加以利用,拿着菲利普的钱与别的男人幽会。

我不知世间是否真有这样卑鄙拙劣的人,是的,卑鄙拙劣。而当我说出这个词之后,却又陷入了考量,我想我无意识地站在了上帝的位置上,自以为是地评价起他人来了。

于是我置换了自己与米尔德里德的身份,虽然我无法像她一样无情地利用菲利普的爱,但我理解她这样做,不过是出于为自己所爱之人这一单纯的动机。这样想来,她与菲利普没有任何不同,都是为了自己的心中所爱,难道因为菲利普处于弱势,米尔德里德就该被归入“不道德”的那一方吗。

这是愚蠢的大众惯用的思维。

在几番与菲利普的纠葛后,米尔德里德扬长而去,消失在菲利普的生活里。作者在很后的章节里安排了他们的一次相遇,他用隐晦的表达将一个换上艾滋的米尔德里德拉出水面,并告诉我们她已沦为性工作者。最后,以“他从此再也没有见过她”作结,确实整部小说中我们再也没有见过米尔德里德。

而我们不难推论出她的归宿:一个身患疾病而无有收入的女孩她必定在某天像狗一样蜷缩在甬道的尽头。米尔德里德可怜吗,无疑是的。她被爱的人欺骗,还为其生了孩子,不得不独自抚养。没有教养与内涵,决定了她无法体会更多与更深的人生,她注定只能浮于表面机械地品尝人生的苦与乐,一生的体验像一片随风而逝的叶子。

然而,米尔德里德这个符号传递的意义还没有结束,我们只是“从此再也没有见过她”。新的部分正在开启,它属于轮回。而人类的目之所及,是有边界的。

爱别离苦

《人生的枷锁》是一出庞大的舞台剧,其中爱情是必不可少的戏份。菲利普的爱情单纯而复杂,除了与米尔德里德的爱情(如果菲利普单方面的爱堪称为“爱”的话),与诺拉的爱、萨利的爱也在菲利普人生旅程中具有某种不可替代的地位。而我们都知道,痛彻心扉的爱情只有一次,就像菲利普与诺拉、萨利相爱时,不得不对自己坦白时说的那样:“我知道我不爱她。

与所爱的人分别是苦的,苦得不可名状,却真真切切。米尔德里德并不爱菲利普,而菲利普却疯狂地甘愿为她沦陷牺牲。在漫长的期待她出现时,菲利普行走在人生的边缘。

爱情犹如心脏里的一只寄生虫,依靠他的生命之血来滋养为生。爱情如此强烈地吸引他,以至于他对其他的一切都毫无兴趣。

“这种爱情简直是折磨,他怨恨自己堕入情网,成了爱情的囚犯。他渴望自由。有时,他清晨醒来,什么感觉也没有,他的灵魂在雀跃,以为他自由了,不再恋爱了。可是过了一会儿,当他彻底地醒过来时,痛苦犹存,他知道他并没有根治它。”

怨憎会苦

人生的戏剧性就在这,爱离别必定带来怨憎会,如同链条。菲利普在与生活周旋时,辗转于会计所、医学院、服装店……各种场所。他切换着身份,每一种身份所栖身的场合尽是冷漠、麻木、无情的人。“人类的卑劣在他的眼前暴露无遗。”

菲利普很喜欢看戏。在他眼里,“戏剧是真实的生活,是暗无天日的、受尽折磨的奇怪生活。男男女女都把内心的邪恶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美貌的面孔包藏着堕落的思想;有德行者以德行作为假面具,掩盖其秘密的罪恶。外表强壮者由于自身的弱点而变得色厉内荏。诚实者堕落,贞洁者淫荡。”

而我们在人生这一出戏中,却不仅只是一个观众。可悲的是,我们也是其中之一。我们一方面极力像克朗肖那样保持对理想之空的向往并奋力抵达,另一方面却要对抗人生舞台引力的拉扯而精疲力竭。

求不得苦

牧师凯里先生渴望多活几个严冬,而他死于秋季;

克朗肖梦想自己的存在,将让文坛升起一颗新星,却终于在破旧出租屋陨落;

米尔德里德疯狂追逐爱情的白莲,却失足堕入肮脏的池渊;

天资聪敏,对文学有非凡洞察的沃尔德,病逝于遥远的好望角;

诺拉深爱着菲利普,却在他不爱自己的事实面前,嫁作他人;

再一次被现实绑架的菲利普,至死都不可能孤身前往他梦中的西班牙;

……

生而为人,注定追逐。而我们所追逐的是什么呢?不过是名声、金钱还有爱情。这一路上,有多少人最终得其所求我们不得而知。我们所能见的,是这个过程中人因各自的梦,而变得狰狞与狡诈。人而不人。

五阴炽盛苦

为何将“五阴炽盛”放置最后一苦,我想并非偶然。人生的框架好像一个金字塔,五阴炽盛此一苦是它的基座。一切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皆因此苦衍生。五阴就是佛经里的五蕴,色受想行识,它是生而为人的欲望。观世音菩萨能照见五蕴皆为空,那是无尽劫的修为,而我们却都还在劫数里麻木与苦行。

是人,就有欲望。这是痛苦的根源。我想,一切驱人向善的宗教在这一点上都是相通的,在现世同而为人,我们要学会宽恕与原谅。耶稣在临终时说:“赦免他们,因为他们对自己所为,一无所知。”菲利普也是如此,他的成长之路就是修行之路,当他在那条破旧的波斯地毯面前豁然开朗的那一刻,他就踏上了宽恕众生的修行之路:“菲利普对他们所有的人都寄予了神圣的同情。他们都是盲目的命运的无可奈何的牺牲品。”他终于宽恕了他人,也宽恕了自己。

小说的结尾,是简单的五个字——

阳光照耀着。

是的,阳光照耀着,我们注定要在阴影里倔强地修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毛姆·《人生的枷锁》: 我在阴影里爱着·悲伤而自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kpk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