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有人问我:房老师,学员刁钻的提问怎么应对?
我当时有一个观点是——提出刁钻问题的学员,或者是挑战老师的学员,其实都是课堂的“助燃剂”。
能够出现这样的行为,说明人家真的有用心参与到课堂中。
其实在课堂上最可怕的不是“挑战型学员”,而是“沉默型学员”。
很多老师都会害怕遇到“沉默型学员”,他们的能动性低,不愿意参加互动,在课堂上展现出一副“被逼无奈”的样子。
这些人才是真正的课堂杀手,让很多老师束手无策。
抱怨和吐槽,终究解决不了问题,遇到这样的“应付式学员”,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
不做准备的人,就是准备失败的人。
很多老师之所以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课前没有对学员做摸底。
通常情况下,我接到一个培训需求,都会问问对方:
这次的培训,是谁提出来的?给什么人上课?这些人的年龄、学历、工作岗位,都是怎样的?
培训的提出者,想要达成什么样的效果?
我从来不敢拿培训当药品,但是好歹也要是个保健品。
难道给人吃保健品之前,不得先了解了解对方是什么人吗?
不知道对方的痛点,怎么给对方去匹配相应的保健品呢?
有句话叫做“牛不喝水硬按头”,很多时候,跟我们培训的情况一样,我们认为人家需要某些东西,就强硬塞给对方,最后得到的结果只有反抗。
所以在课前,要通过信息搜集去找到学员的兴趣点,针对性备课,才能从内容层面保证学员愿意听。
我经常要给某些国企上课,如果是给青年员工上课,我课程的讲解,重点就是个人如何提升和突破;如果是给中年员工上课,我备课的重点,就是哪些技能你拿回去可以教孩子。
有些人对自己没什么要求,但是对孩子的要求挺高。
你懂的。
上面说的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可如果已经到了培训现场,发现整个课堂死气沉沉,说什么都没人反应,就需要上手段了。
最简单的手段,就是把学员分组做积分对抗。
买一副扑克牌,抽到几分算几分,只要互动就有积分抽。
运气+努力=得分。
人都是好胜的动物,哪怕没有奖品,只要能够让大家竞争起来,瞬间课堂就充满了生机。
但是使用这个方法,又引发了两个问题。
第一是课堂的节奏,会被重新调整。
老师要留出一些空隙用来提问和互动,这对某些灌输式讲法的老师来说,简直是比登天还难的事情。
毕竟习惯了自说自话,根本不需要跟学员互动。
第2个问题,是学员有可能过度聚焦于得分,而非老师讲解的内容,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
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予以引导,当课堂氛围慢慢热络起来,就减少抽牌的频率。
除了教学形式上增加竞争性以外,互动的顺序,也非常重要。
有的老师课堂一开始,就打算让学员口头分享,这样做,大概率只能得到一个冷淡的回应。
因为和学员互动是有层次的,我们把这个层次分为心灵互动、肢体互动和语言互动。
看到这里,我想你先思考一下:
心灵互动,肢体互动和语言互动,哪一个对学员来说最容易?请你在心里有一个直观的答案,再往下看。
我的参考答案,可能跟你想的不太一样:
心灵互动,是最容易的;肢体互动其次;语言互动,最难。
有的老师会想:
把我的内容讲到对方的心里去,这才是最难的呀!为啥心灵互动最容易?
因为让对方动心,只需要说出一句话就可以搞定。
比如我们说:
你是否遇到过这种情况?你在心里想一下你会怎么做!
这些其实都不需要学员采取任何的行为,他只要听到这句话,他的大脑就会起反应。
肢体互动,就稍微有一点难了。
比如:
看到这一段的伙伴,请你举左手;有遇到这种情况的伙伴,请你举右手。
有的人碍于群体压力,不好意思举手,或者是娇滴滴举出两根手指,还没有超过自己的胸口高度。
这三者当中,最难的是语言上的互动。
因为一句话在开口之前,你是他的主人,开口之后他是你的主人。
绝大多数的学员,都习惯了老师灌输式的讲解,害怕自己回答问题会有疏漏,遭到别人的嘲笑。
如果一上来就问学员:
谁能跟我们分享一下你过往的经历?
除非底下的学员有社牛,否则的话,大概率迎来的就是冷淡的回应。
所以我们互动的过程,应该是先让学员动心——只需要思考,不需要做什么;
然后让学员动身——只是做举手或者点头这类的动作;
等到大家都熟络起来,整个课堂的气氛,已经有了基础的信任,再让学员动口。
学员只要肯动口了,课堂互动的积极性大概率已经开始点燃了。
这时候能不能维持住这个氛围,就看老师的功力怎样了。
这里的功力,指的是老师能否接得住学员的发言。
有的学员讲话天马行空,有的学员讲话一板一眼,但是不管学员讲的靠谱与否,老师都不要打击他,都要给出正面的肯定。
以往我在课堂中,就碰上过学员胡说八道的情况,我并没有说他是胡说八道或者是观点错误,我只说:
你的观点很新颖。
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我并没有撒谎,我没有说他的观点是对的,我头一次听,当然算是新颖了。
当其他学员看到,连这种观点,老师都能包容,不会受到批判,也就自然而然有了安全感,课堂慢慢就活跃起来了。
最可怕的是,授课的老师一板一眼,纠正学员奖的错误,甚至还让学员下不来台,接下来造成的示范效应,就是其他学员也不敢跟老师互动,没人愿意自讨没趣嘛。
课堂氛围,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当然了,也有的老师会问:
我准备了很多梗,学员不接怎么办?
学员不接就不接呗,咱们是来讲课的,又不是来说相声的,难不成还非得配个捧哏吗?
学员不接梗,不互动,也在提醒我们这些当老师的:
在课堂上互动提问和互动,不要把问题或者动作,设计的那么难。
提问的主要目的是引发学员思考,而不是把学员难倒。
我上次做评委,有一位老师在展示的时候,讲了《鱿鱼游戏》的梗,说实话我一点感觉都没有。
不光是我,其他评委和学员,也没有感觉,因为我们没看过那个电视剧。
这也侧面提醒做老师的:
要找一些生活化的、大家都能理解的梗,找一些冷门的梗,别人咋接呢?
臣妾做不到啊!
当然,接不接梗,都是次要的,要时刻想着自己的教学目标,所有的教学行为,都要围绕教学目标来做,而不是教学形式。
要区分清楚目标和手段,教学目标是目标,教学形式只是手段。
我们要有一个心理准备——这堂课本来就应该是独角戏,他们不互动是应该的。
因为从小到大,我们接受的教育,就是老师讲、学生听,大家都习惯了听课,而不是参与到课堂中。
每个人都在努力压抑自己参与的冲动,习惯是很难一下子改变的。
所以学员参与是意外,不参与才是常态。
要准备好自问自答,来应对无人回答。
我特别喜欢小沈阳的那个段子:
我这个人啊,自己能解决的事情,我从来都不求人。
来做个总结:老师在课堂之上,要尽力调动学员的积极性;
上课前做好调研,上课过程中可以做积分竞争,互动要循序渐进;
梗要具有大众意义,提问要尽量简单好答,还不能打击学员。
把以上的动作都做好,如果学员还是一动不动?
阿弥陀佛,那就不要再挣扎了,佛渡有缘人,放弃吧施主。
也许人家,是被枪顶着脑袋来的这个课堂呢?
就不能理解一下吗?哈哈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