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作者: 碧彧 | 来源:发表于2023-05-19 13:53 被阅读0次

公元684年深秋的一个清晨,骆宾王登上广陵城楼,纵目远望,浮思遐想。

此刻楼高风急,江雾浓重,风雨潇潇。诗人借《梁书·元帝纪》中“信与江水同流,气与寒风共愤”的典故,激情澎湃地写下:“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这首小诗,字里行间都浸透着一种魂系家国的责任担当和情牵黎民的使命驱策,恰到好处地抒发了诗人同仇敌忾的豪情与激愤。

想必,骆宾王此刻的心情一定是顶天立地,志得意满吧!

这是一篇讨武檄文,而作为臣子的骆宾王缘何要写文章声讨武皇呢?这得从头说起。

上元元年,公元674年,武则天加号“天后”,与唐高宗并称“二圣”,参预朝政。

五年后,公元678年,屈居下僚十多年而刚刚升任侍御史的骆宾王,曾多次上书讽刺武则天,则天震怒,以贪赃罪名将其下狱。

公元679年,被囚一年多的骆宾王被赦免出狱。680年,他出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

自出狱后,他常常因自己的境遇愤愤不平,对武周的统治甚为不满,便有了匡扶李唐王朝,干一番事业的决心,但是这得等待时机,因此他离开长安,北赴幽燕。

公元683年(弘道元年),唐高宗去世,武则天把持朝政,废中宗为庐陵王,立相王为睿宗,重用武三思等人,排斥异己,刑法严苛,引起人民不满。

此时,被贬为柳州司马的徐敬业提出“匡复唐室”的口号,在扬州起兵征讨武则天。而被贬为临海丞的骆宾王也投奔徐敬业麾下,负责军中宣传工作。

公元684年某天,武则天读到一篇檄文,被其中一句“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所惊,拍案而起:“这是何人所写?”左右回答:“叛逆徐敬业手下艺文令骆宾王。”

武则天听后叹道:“宰相安得失此人?”她是因为宰相没有尽到招揽天下人才的义务啊,可见武皇也是惜才之人。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是篇名动天下的檄文。这篇檄文立论严正,先声夺人,将武则天置于被告席上,列数其罪。

全篇雄文劲采,足以鼓舞斗志;事彰理辩,足以折服人心。特别是最后几句:“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理直气壮,慷慨激昂,实在是千古雄文。

这篇檄文是在武则天称帝前徐敬业起兵之时所写,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在军登城楼》写在徐敬业发兵之时,骆宾王登上城楼阅兵时的感慨成诗。

这两篇檄文作于同一时期,可以说是檄文的高度艺术概括。

携檄文余威,感天下我手。诗人借武王伐纣的故事隐喻徐敬业讨武是以有道伐无道,说明匡复是正义的,顺应民心的,而“歌舞入长安”则是水到渠成的事,这也是诗人必胜的信念。

然而,公元684年十一月,也就是骆宾王作此《在军登城楼》的大概两个月之后,这只轰轰烈烈、名噪天下的叛军被武则天三十万大军残酷镇压。

徐敬业、骆宾王的逃脱之说虽然具有一定的传奇性,不过都是野史传说,按照历史的残酷性,基本上应该是双双战死。

历史是残酷而现实的,诗歌是美好而梦幻的。

骆宾王,我们都熟悉哈,他的那首《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拔青波。”可谓是妇孺皆知。

据说,骆宾王写此诗的时候年仅七岁。神童之名,似乎对于“初唐四杰”来说,仿佛天生本该如此一般。

骆宾王,字观光,今属浙江人。唐代大臣、诗人、儒客大家,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骆宾王出身寒微,四处游学,刻苦攻读,少有才名。

二十二岁,满怀信心进京赶考,本以为春闱一博,从此鹏程万里,可谁知,骆宾王竟然落榜了。

从此,他意志消沉、四处游荡。后因机缘巧合,他被唐太宗的弟弟道王李元庆发现。

永徽年间,成为道王李元庆文学、武功主簿,迁长安主簿。

仪凤三年(678年)担任侍御史,因事下狱,遇赦而出。

调露二年(680年)出任临海县丞,坐事免官;

光宅元年(684年),跟随英国公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撰写《讨武曌檄》。徐敬业败亡后,下落不明,或说被乱军所杀,或说遁入空门。

骆宾王作为“初唐四杰”之一,对荡涤六朝文学颓波,革新初唐浮靡诗风,开辟有唐一代文学的繁荣局面作出了贡献,因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人物,长期来受到人们的赞誉。他一生著作颇丰,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

《在军登城楼》
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唐·骆宾王

赏析

这是唐代诗人骆宾王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该诗以对句起兴,写在深秋的一个清晨,诗人登上了广陵城楼,纵目远望,浮思遐想,然后写诗人对讨武战争必胜的信心。

这首小诗,属对工整,语言朴实,音韵和谐流畅,可称佳作。

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

开头两句的意思是,城上军威使人望而生畏,连江中的水都似乎杀气腾腾。

风威:军威。

水气:指杀气。

寒:不寒而栗。

开头两句写深秋景色,城上冷风飕飕,江中水气寒冷,好一派肃杀景象。诗句晓畅隽永,看似质朴平易不着笔力。

诗人借用了《梁书·元帝纪》中“信与江水同流,气与寒风共愤”的典故,恰到好处地抒发了同仇敌忾的豪情与激愤。

充分表现临战前的紧张、肃穆、庄严的气氛和将士们的进取、希望和信心。

此二句营造一个“风冷水寒”的悲剧氛围,与“风潇潇兮易水寒”一样,给人以慷慨悲壮苍凉激越的感受。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现在,我身穿军装准备战斗,等到平定了天下时,一定载歌载舞进入长安京城。

戎衣:即军装。

定:平定。

歌舞:载歌载舞。

长安:唐的都城。

诗的末两句写诗人对讨武战争必胜的信心。

“戎衣何日定”,以否定式表肯定,必胜之心力透纸背。

这句诗借周武王讨伐殷纣王的故事隐喻李敬业讨伐武则天是以有道伐无道,说明“匡复”是正义的,顺应民心、天意的,因此也必定是会胜利的。

诗的最后一句,“歌舞入长安”,水到渠成轻松自然地作了结尾,表现出诗人必胜的信念及勇往直前,不成功则成仁的彻底反抗精神和大无畏气概。

该诗工于用典且浑然一体,增强了诗的深度和概括力。若将此诗的意境分而析之,不难发现,此诗所描述的是“风冷水寒”的清冷之境,而“戎衣歌舞”所体现的却是诗人的满腔热情和雄心,这一“冷”一“热”对比,映衬,赋予了此诗特有的魅力。

备注 :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相关文章

  • 诗与武功(五)

    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汽寒。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骆宾王 城上风威、江中水汽、戎衣何定、歌舞长安。 龙衔宝盖承朝...

  •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在军登城楼 唐代:骆宾王 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赏析 诗歌以对句起兴,在深秋的一个...

  • 骆宾王:绝句六首

    在军登城楼 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于易水送人 此地别燕丹,壮士...

  • 日更其六

    《在军登城楼》骆宾王 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骆宾王,字观光,唐代诗人。“初唐四杰”之...

  • 骆宾王故里在哪儿?

    在军登城楼 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你看,诗人写得何等激扬壮烈,意气风发。据说,这是骆...

  • “歌舞入长安”是谁的诗,有什么故事?

    骆宾王闻名 这句诗出自初唐四杰骆宾王的《在军登城楼》: 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这是一首...

  • 2017年结束,倒计时78天。

    在军登城楼 骆宾王 城中风威冷,江中水气寒。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这又是我完全无知一处,对历史人物、背景、事...

  • 凊风道旁定戎衣

    凊风生酒舍,皓月射书窗。 道旁身系剑,一气定戎衣。 斟满送春酒,乐隐隐山居。 水寒鱼不跃,骇舟人水宿。 天将作云雨...

  • 2018-03-03

    霸王驾车入蜀川, 不知何日复长安, 霸王矗立马嵬坡, 只见贵人挂白绫, 圣贤之气盖全无, 安史大宴战长安, 李郭二...

  • 2017-08-03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ktn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