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晓白
01
初次知道周云蓬,是在韩寒主编并于2010年7月发行的《独唱团》上。
这本16开、灰色封面、因为没有拿到刊号,以“丛书”形式发行完第一期就夭折的文学刊物,刊登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周云蓬的《绿皮火车》,标题是一行盲文。
第二次知道他,是他的《绿皮火车》这本书出现在音乐诗人李健的私人书单上。
于是找来一读。
这是一本杂文合集,记录了这个具有人文精神的民谣诗人在2011年至2012年初的一些经历,大致分为“路、歌、人”三个部分,其中有不少篇章出自他在《南方都市报》开的专栏“首如飞蓬”。
02
鉴于作者的第一身份是民谣歌手(第二身份是“诗人”),我们先从“歌”的部分聊起。
不得不说,周云蓬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
他9岁失明,视觉中的最后一个印象是动物园里的大象用鼻子吹口琴;15岁弹吉他,然后走上了游吟之路。
音乐慰藉他,让他找到自己。
一首《中国孩子》,写满了他的愤怒和悲伤:
不要做克拉玛依的孩子,火烧痛皮肤让亲娘心焦/不要做沙兰镇的孩子,水底下漆黑他睡不着/不要做成都人的孩子,吸毒的妈妈七天七夜不回家/不要做河南人的孩子,艾滋病在血液里哈哈地笑/不要做山西人的孩子,爸爸变成了一筐煤,你别再想见到他……
这首激愤的歌,怒斥了善与美的流失和毁灭,音乐作品中可与之比肩的,也只有罗大佑那首《亚细亚的孤儿》。
有人定义这首歌“托举起了一个歌手作为现实主义斗士的形象”。
然而,周云蓬是抗拒惯性和标签的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人要时刻警惕,不要为了一个角色而骑虎难下”。
因此,当公众因为这首歌对他有更多期待时,他折身返回到了自己的内心,写出了田园牧歌般的《牛羊下山》,把远古的成熟和朴实无华,描摹得清澈动人;
在孤独中飘零的他,始终怀揣着不熄的爱火和想象,借《不会说话的爱情》,把爱情的炽烈唱得直白大胆:
绣花绣得累了吧,牛羊也下山/我们烧自己的房子和身体,生起火来/解开你的红兜肚,洒一床雪花白……我们最后一次收割对方,从此仇深似海……
除了在音乐作品中批判现实、观照自我,周云蓬对诗歌也有自己的认知,他说,“诗歌是有用的,看得见闻得到,踏踏实实地揣在心里,一摸,让你放心,硬硬的还在。”
所以,虽然他把海子的《九月》唱成了经典,但对于诗人的自杀,他认为不能上升到旗杆上,他评价海子“诗句里很难找到日常的词汇,是那种缺少人间烟火气的天才”,私以为,这话很中肯。
03
除开音乐的部分,周云蓬还在这本杂文集里写了“人”和“事”。
他把民谣歌手们的轶事一一道来,通过他的笔,我们看到了老狼、左小祖咒、小河这些人对于音乐的执着和热爱;
他写接触过的各界人士。
说柴静“真是职业记者,就像练武成癖的高手,行立坐卧都在拆招”;
说老罗(罗永浩)“身上很有一种草莽气,但粗中有细,总能调动人们的情绪,把饭局推向一个个高潮”;
说周治平“温文尔雅、非常敬业”,还说他“编曲能力很强,但歌词相对局限一些”;
……
人物的形象,周云蓬三言两语就刻画得传神到位,感觉我们在和他们当面对谈;
他写他到过的各个地方,北京在他眼里是世界的尽头,常州是文艺的,香港的夜色是珠光璀璨,新疆是适合人唱歌、跳舞、喝酒的乐园。
一切与梦想有关的城市,都被他提笔书写。
他还写魔笛音乐节、草莓音乐节,写每年夏天都很火爆的“张北草原音乐节”,替荒凉如戈壁的草原宣传,试图让人们相信美丽的草原不仅仅存在于图片中,而是真的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致。
周云蓬描绘的“人”和“事”的部分,清晰展示了一个多面、立体但永远可爱的世界。我由此看到了一个盲人对世界的态度,平实、坦诚、眼明心亮。
毫无疑问,周云蓬自身的缺失,并不妨碍他与世界静声静气、心平气和地相处。
04
整本文集读下来,我既意外,又感动。
这个处于黑暗中的歌手、诗人,背着吉他浪迹天涯时,遇到了多少艰难,承受了多少冷遇和屈辱,但那些黑暗岁月的阴影,并不曾残留。
就连让我们普通人在面对生活时皱眉头的那些愤怒、埋怨、感伤、顾影自怜等等情绪,也都在书中找不到影子。
他心态安详、口气平和、偶尔幽默自嘲;他看不见他的周围,但他对周围的关注超过了自己,忘我地立于世界面前。
这是一个肉身在泥泞里行走挣扎,但灵魂却轻灵在云端的人,他用饱满的才情,把辛酸兑换成欢乐,又把欢乐酝酿成心酸。
他的生活里没有阳光,但他内心的光明充盈富足,于人山人海中让我们一眼万年。
愿他,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拥一船星梦,无一夜霜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