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茗

作者: 魏治祥 | 来源:发表于2022-08-31 07:16 被阅读0次
    图:网络

    读了应律兄的《茶馆》,一时兴起,索性凑个趣。 一一题记

    喝茶不是品茗。喝是喝,品是品。

    用来品的茶,才有资格叫做茗。

    与品相比,喝自然显得不够文雅,不上档次。

    然而,喝比较大众化,且不算穷酸,比喝更不文雅的,叫牛饮。

    用来牛饮的茶,是粗茶,茶具不是土碗就是大搪瓷缸。

    拉大板车的人渴得狠了,在路边茶摊歇一脚,咕嘟嘟一大碗老鹰茶灌下去,便如焦渴的土地上下了一场透雨,那种饮法,无比痛快。

    用来喝的茶,对象是介于渴与不渴之间,可喝可不喝的闲人,对于茶和茶具,多少就有些讲究了。

    四川茶铺子多,茶具多为盖碗。

    碗不大,一口可以扯干,但须小口小口啜饮,喝重了怕伤及茶母子,再加水就没有味道了。

    一碗茶,从早到晚,一喝就是一天。

    喝茶是次要的,主要是摆龙门阵,即吹牛聊天 。

    而品茗就完全不一样了,首先是环境,须为清雅幽静的所在;人不宜多,二三知己最好。

    茶是好茶,品茗的杯子档次之高低且不论,得小,差不多相当于一两左右的小酒杯,品进嘴里的茶水,能把舌头打湿就行。

    我的第一次品茗是在《四川文学》(当时更名为《现代作家》)编辑刘宇家。

    时间大约是1987年初。

    还记得那天是刘宇的生日。

    三个人,另一位是西昌作家蔡应律先生。

    刘宇不是一般的讲究,好几种茶,好几套杯子,过家家一样摆了满满一桌。

    品了些什么茶,记不得了,反正没有花茶。

    茶杯呢,一律很小,其中有一套是黄杨木的。

    刘宇人长得清秀,偏瘦,说话细声细气,素手纤纤,兰花指一翘,斟茶的动作说不出的优雅。

    谈笑间刘宇已经斟好了第一杯茶,微笑着示意老蔡和我可以品了。

    老蔡与我,几乎同时举杯,一饮而尽。

    我疑惑地瞟一眼杯子:还没有当真喝,这就见底啦?

    与此同时,刘宇睁开眼睛,轻轻放下半满的茶杯,微微颔首道:

    嗯——不错。

    然后忍了笑目视老蔡,问:如何?

    不咋个。老蔡答。

    问我,我“也不咋个”。

    换茶。换杯子。

    科普一番如何品茗后再品。

    仍然是“不咋个”和“也不咋个”。

    刘宇完全是意料之中的表情,笑着替我们换上了大茶杯。

    第二次品茗,已经是九十年代中期了。

    是在一家茶楼。老板姓贺,花三千元购得一斤君山银针,隆而重之地请一帮土包子开洋荤。

    贺老板亲自操作,赏茶,预热茶杯,高冲……可谓一丝不苟。

    那个时候的三千多哦!一个二个期望值超高,极专注地盯着贺老板的手和杯子里翻滚的茶。

    见有人向茶杯伸手,贺老板连忙制止:慌啥,我说开始才开始。

    眼见得茶叶根根直立,缓缓沉入杯底,又看了下手表,这才说可以了。每个人按提示一手托杯底,一手扶杯沿,一齐吹嘘,又一齐啜得滋滋有声。

    如何?贺老板满脸期待地问。

    便听得异口同声地说:不如何。

    接着又异口同声地补充:不如花茶好喝。

    座中唯一说好喝的是我。

    我这人好奇心重,自从与刘宇品茗之后,对茶的兴趣就变得广泛起来。

    逛西湖时,专门去了灵隐寺,就为喝用虎跑泉水冲泡的龙井茶。

    到了福建,自然要喝武夷山的大红袍和安溪的铁观音。

    虽未与人正式品茗,各种各样的茶却也喝过不少。

    到九十年代初,已经不再喝花茶而改喝竹叶青了。

    回头再看花茶,也就不过尔尔。

    花茶的香并非茶香而是花香。

    那茉莉花性格外向,香得十分奔放,香得毫无保留。

    一杯在手,花香扑面而来,宛如老友重逢,握了你的手就不放,不停地摇,摇够了还要拥抱。

    最早的花茶,如三花,都是粗枝大叶,全靠茉莉花掩盖了茶本身的苦涩。

    而绿茶则不然,明前采的嫩芽儿,含蓄并内敛着的,完全是茶树的体香,不细品,是咂不出味道来的。

    遥想当年,与应律兄一样,我也曾是工人来着,属于有毒有害工种;车间也发劳保茶,也是用报纸包。

    但那茶,是没有等级的。

    那时候,在普通人心目中,最高级别的茶便是三级花茶,简称三花。

    计划经济将三花“计划”为特供,须土产公司经理批条子才能买到,关系硬的,一回也不过一斤半斤。

    居民买茶凭票,平时是茶屑,又叫碎茶,逢年过节才能喝上四花。

    茶叶敞开供应后,三花渐渐走了下坡路,得喝二花甚至一花。

    与此同时,流行的蟹目香珠,仍是老叶子,全靠茉莉花撑门面。

    现如今,喝绿茶的人越来越多。

    川内绿茶中最有名的是竹叶青。

    想不通的是,何以价格涨得离谱,从前二百多块一斤那种,竟然上了万!

    舍不得买太贵的茶。

    不容易碰到对的人。

    便再也没有品过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品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kwig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