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之《大学》
,大学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四书之首,是儒家学者论述大学教育的一篇论文,着重阐明大学之道与论述大学教育之法的学习互为表里之作,主要内容是三纲领八条目
,大学开篇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儒家对大学教育目的和为学做人目标的纲领性表述
,八条目是提出的具体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前后相续逐个递进,又逐个包含体现了阶段与过程的统一
,对于经典的理论和理念,我们没有太多的不接受,不喜欢,只是当认识到这些内容之后,我们要打心眼里认同他,继承他,发扬他,做好自己。
2.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中庸
》。《中庸》也是《礼记》中的一篇,四书之一,是儒家思孟学派的作品,主要阐述了先秦儒家的人生哲学和修养问题,提出了中庸之道,与《大学》互为阐发,具有较强的理论色彩和思辨性。
《中庸》开篇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意思是上天赐给的叫做性,顺从和发扬本性,叫做道,把道加以修明和推广,使之实行就是教。
所以,人性要想得到保存和发展,就要依靠教育。
孔子提出中庸思想,认为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准则,中庸即“两端执其中”“中和”,就是说在道德实践中,杜绝一切的过激行为,以恰到好处为处事的原则。
中庸的思想有保守性和缺乏锐气的弊端,对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影响很大。
中庸,到底是该坚守还是应当摒弃呢?我想,每个人的看法、做法都不同,按自己认为舒服的原则来接受和实行吧!
3.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之《学记》,《学记》也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论著,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它提出,教育教学的原则有7条,分别是预防性原则、及时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学习观摩原则、长善救失原则、启发诱导原则、藏息相辅原则。
其中难以理解的恐怕是,藏息相辅原则,即教学应当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要有课外活动和自习。有张有弛,劳逸结合,从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
它提出,尊师重教和教学相长。我认同教学相长,我喜欢这些原则,我认为咱要经常思考这些原则,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会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提高、改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