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5周二 Day11
阅读《为何家会伤人》97-129页
【触动我的】
1、“看不到灵魂的存在,就不知道自己的尊贵。”
2、“爱是无形无质的,爱是有灵魂的。”
3、“真爱——看得孩子真实的存在,发现孩子的真实需要,并帮孩子实现TA的需要。”
4、“要尊重一个幼小孩子受挫折的权利。”
5、“爱只会导致好的结果,而不会导致伤害,导致伤害的一定不是爱。”
6、“每个人只有为自己而活的时候,才是最有力量的。”
7、华莱仕:“溺爱,是一个非常温柔的陷阱。”
8、“背叛自我,就是背叛天性。”——《不要用爱控制我》
【有用的】
1、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概念“自我效能感”——指一个人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他将自我效能感与自信联系起来,他说,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很多,最重要的是,一个人自己的成败经验。
2、0-1.5岁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培养安全感,1.5-3岁的孩子,最重要的培育自主能力。
3、溺爱有两类:包办型和纵容型。
4、每个人内心中都“藏着”两个我,一个是“内在父母”,一个是“内在小孩”。这个“内在父母”就是我们做父母时的自己,这个“内在小孩”,其内容是我们对自己童年体验的记忆和自己理想童年的内化。
【反思】
1、想起小时候的自己,看到母亲在家忙前忙后,我想帮忙。例如,我想帮忙洗碗,母亲说“不用你来,你洗不干净”。她总是以“你还小,你做不好。”这样的理由拒绝了我。
在母亲看来,她这么做,是“爱”我的表现!但是,对于我这个高敏感的人来说,却认为是母亲对我能力的否定。是不是母亲的这种“包办型的溺爱”,导致了我的“自我效能感”极低?
阿德勒:“事情本无意义,是你赋予了它意义。”确实如此。
我就通过这么一件事,就“以偏概全”认为自己不会做家务,甚至自己下定义“我是一个做不好家务的女人”。造成了每次在厨房忙活,不是被刀割到手,就是被油溅到皮肤。总之,干家务,我是抗拒的。
长大以后,我发现姐妹几人极少主动去帮母亲洗碗、炒菜。二姐说她不想出手帮忙,是因为母亲总站在旁边指挥她要这样要那样,自己不喜欢被指挥。我?我的真实想法是,既然你说我不得不好,我就不做,免得挨批评。
当我有了孩子之后,我发现我很多行为和母亲的“同款”。我明明说让孩子自己做,却爱唠叨,孩子多次表示抗议,我才反省自己。
天啊!明明讨厌母亲的做法,我却完全复制了她的做法!
原来我在意识上越否定母亲,我在潜意识中就越会向母亲认同。
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越是刻意忘记,就越是记住。”
【行动】
1、对于孩子,放手。尊重她的想法,倾听她的感受,在她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就好。
2、花更多的时间在自己身上,只有疗愈自己,才能完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