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PIE大叔 体验PIE
蒙田有话要说:
“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
第一种的无知是连字都没学过,当然无法阅读。
第二种的无知确实读错许多书。
英国诗人亚历山大蒲伯称这种人是书呆子,无知的阅读者。总有一些书呆子读的太广,却读不通。希腊人给这种集阅读与愚蠢于一身的人一种特别称呼,这也可以运用在任何年纪、好读书却读不懂的人身上。他们就叫“半瓶醋”(Sophomeres)。
蒙田的这句话来理解“检视阅读”再好不过。当我们掌握了基础阅读后,就要往“检视阅读”上多走一步了。
基础阅读包含在检视阅读中的,检视阅读又包含在分析阅读中,分析阅读则包含在主题阅读中。
检视阅读顾名思义就是我们前面文章中的介绍的快速阅读,或者有目的的阅读,在这种阅读层次中,读完比理解更加重要,因为有很多书的内容在你不掌握整体框架的情况下是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才能够理解的,这个时间成本是我们花不起的,也是没必要的,反而会造成你对书的畏难心理。
检视阅读一共有两种。
一、有系统略读或粗读
略读(skim)或粗度(pre-read)是检视阅读的第一个层次,这个层次的目标是要发现这本书值不值得多花时间仔细阅读。其次,就算你决定不再多花时间仔细阅读这本书,略读也能告诉你许多跟这本书有关的事。
我们再次赘述一下略读的流程:
1、先看书名也,然后如果有序就先看序。
2、研究目录页,对这本书得基本架构做概括性的理解。这就像出发旅行之前,要先看一下地图一样。事实上,很多作者花了很多时间来创作目录页,想到这些努力往往都浪费了,不免让人伤心。
3、如果书中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大多数议论类书籍都会有索引。快速评估一下这本书涵盖了哪些议题范围,以及所提到书籍的种类与作者等。
4、如果那是有腰封的新书,不妨读一下出版者介绍。
完成上面四个步骤,你对一本书已经有足够的资讯,让你判断是想要更仔细地读这本书,还是根本不想读下去了。不管是哪一种情况,现在你都可以先将这本书放在一边一阵子。如果不是的话,现在你就准备好要真正略读一本书了。
5、从你对一本书的目录很概略,甚至有点模糊的印象当中,开始挑几个看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如果这些篇章在开头或结尾有摘要说明(很多会有),就要仔细地阅读这些说明。
6、最后一步,把书打开来,东翻翻西翻翻,念上一两段,有时候连续读几页,但不要太多。就用这样的方法把全书翻过一遍,随时寻找主要论点的提示,留意主题的基本脉络。但最重要的是,不要忽略最后的两三页。就算最后有后记,一本书最后结尾的两三页还是不可忽视的。很少有作者能拒绝这样的诱惑,而不在结尾的几页将自己认为既新又重要的观点重新整理一遍的。
以上是第一种类型的检视阅读,在花了几分钟,最多不过一小时的时间里,你对这本书已经了解很多了。尤其,你应该了解这本书是否你还想继续挖掘下去的内容,是否值得你再继续投下时间与注意?
二、粗浅的阅读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对一本难读的书抱着很高的期望,以为它能启发我们,结果却只是在徒劳无益地挣扎而已。很自然的,我们会下个结论:一开始想读这本书就是个错误。但这并不是错误,而只是打从开始就对阅读一本难读的书期望过高。只要找到对的方向,不论是多难读的书,只要原来就是想写给大众读者看的,那就不该有为之却步的理由。
什么叫对的方向?
答案是一个很重重要又有帮助的预读规则,但却经常被忽略。这个规则很简单: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得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
所以,所谓阅读速度,理想上来说,不只是要能读的快,还要能用不同的速度来阅读-要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速度是恰当的。
检视阅读是一种训练有素的快速阅读,但这不只是因为你读的速度快——虽然你真的读得很快——而是因为在检视阅读中,你只读书中的一小部分,而且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读,不一样的目标来读。每一本书,不论是多么难读的书,在无关紧要的间隙部分就可以读快一点。而一本好书,总会包含一些比较困难,应该慢慢阅读的内容。
下一本书,试着用检视阅读先预读一遍,我坚信你一定有一个很大的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