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名校”“名师”,领略“师者”胜境
——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中小学名师领航工程华南师范大学培养基地班第二次集训心得(1)
11月的花城广州,许是受到了“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氛围的浸润,木棉花依旧盛开,空气中弥散着春的气息,夏的热度,如一位同行笑答,今年的南方,好似“入秋失败”。
四十年前开启的那一场席卷中华的改革开放,步伐依旧,正是源于珠三角这方水土“敢为天下先”的探索启程与成功实践。
踏着与全国49所师范院校领导和专家相同的步伐,我们领航工程班一行,暂时放下身处基层的工作和惯常的生活,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奔波而来,躬逢盛会,聆听和探寻“大国良师”成长之道,继而开启持续十一天的第二轮集训,向着珠三角的名校出发,与南国名师坐而论道,追寻“卓越教师”的路径,领略“师者”胜境。
如愿实现“第二次握手”的同学诸君,无论是来自北国风光的黑龙江伊春,出发于高处不胜寒的西藏那曲,还是踏海而至于港澳,包括启程于内地各处,已如相知的同窗,格外地亲近,相惜地携手,小心地问道,虔诚地寻找,为了诲人不倦,共同选择学而不厌。

一、问道:“大国良师”是怎样炼成的?
教育部“国培计划”中小学名师领航工程华南师范大学培养基地第二次集中培训于2018年11月21日至12月1日在广州如期开班,来自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包括港澳特别行政区)的学员,在华南师范大学参加了为期两天的第15届全国师范大学联席会议暨2018年中国教育学会“教师培训者联盟”年会。本次大会的宗旨是立德树人,主题是《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造就新时代大国良师——完善培训体系,提升培训能力》。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副司长黄伟、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创、华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朱孔军、校长王恩科、香港教育大学校长张仁良等到会致辞并发表主旨演讲,来自全国49所师范院校的领导出席会议,中国教育学会多位副会长及各相关师范院校教师培训领域专家学者500余人参加大会。信息显示,安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顾家山先生也出席了本次大会。
主会场的大门中间,叶选平书写的华南师范大学的校训“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十六个字,端端正正地镌刻在屏风墙的正中央。

正值华南师范大学85周年校庆之际,学校各处的装扮,无不散发着节日的气氛,简朴又大方。会场内的大屏幕,滚动播放着纪念华南师范大学发展历程和现实跨越的专题片。
会议开幕之后,任友群发表了题为《学习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主旨演讲。作为新一代教师工作司的掌门人,任司长在讲话中宏观又全面地勾勒出一幅未来师范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的蓝图。讲话中,任司长还特别提到了我们参加的这项“国培计划”的概况和意义:国家启动“双名工程”,即名师、名校长领航工程培训,在全国范围内、包括港澳,共选拔了129名“名师”和121名“名校长”,正是立意于造就新时代“卓越教师”培养的重大举措。
任司长还特别关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主张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未来应当有一个强制性的标准;小规模学校的全科教师培训固然需要加强,但更倾向于逐步取消“单人岗学校”,因为那样的学校存在对于面向未来社会和世界的儿童成长非常不利。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教授做了开场演讲《教师教育学科发展与建设》,他是唯一一位没有课件支持的报告者。他的讲话情词恳切,立而论道,侃侃而谈,直面问题。董校长列数当前中国师范教育和教师发展领域的“七大问题”,给与会者带来了强烈的共鸣和深刻的思考:一是师范院校主要领导对师范教育与教师发展工作的重视度应加强;二是在教师队伍“职前职后一体化”主题下,要切实研究“卓越教师”和“大国良师”的成长路径,挖掘其成长规律;三是期待国家专项计划支持教育硕士和博士点建设;四是建议国家专项支持师范院校的学科建设;五是应当鼓励师范院校设立更多“精品课程”并给予政策支持;六是要高度重视教育领域诸如人工智能、人脑认识等重大课题研究;七是建议尽快研究并出台“师范院校评价标准”。
随后,香港教育大学校长张仁良发表了题为《新时代卓越教师培养》的演讲,谈到处于特殊位置的香港地区在教师队伍建设未来化、国际化和信息化背景下的有益尝试和思考。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师范院校领导均一一上台作分享报告。
华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朱孔军的致辞,立意于“育良师、造英才”的新师范建设,谈到了教师培训者联盟研讨的重大意义,坦言此次盛会正是华南师范大学建校85周年纪念活动的“压轴大戏”,并动情表白:在这个11月的广州初冬,阳光依然灿烂,百花依旧盛开,这正是“在最好的季节遇见最好的你!”

下午进行的专家论坛,依然是任友群司长率先开场。这位一直学习和工作在华东师范大学的学者型官员,表达流畅,思路清晰,装扮朴素,言行干练。想来与任司长也曾有一面之缘,那是2016年3月参加教育部优秀高中骨干校长53期培训,时任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的任友群给我们作开班动员讲话,此后便赴江西上饶挂职两载,此番接替已经赴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的王定华出任教师工作司司长,想必为落实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大计,一定会贡献出上海智慧和华东师范大学的治学经验,同时关照中西部地区的教育发展需求,会有新的举措良方。
长期在上海教育科研领域行走的尹后庆,如今已经是兼任教师培训者联盟的理事长,在论坛分享中引经据典,启发智慧,告诫师者:如今的“学习不再是把世界的知识装进脑袋里”,而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努力促进深度学习。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陕西师范大学原教授、教育部原巡视员李天顺,论坛中举出诸如《小白兔钓鱼》等各种身边事例,证明教育空洞化和非针对性的严重弊端,他尝试站在学生立场,对教师提出三个关键词作为期待:一是“知我”,二是“懂我”,三是“引领我”,最终达成师生一同前行。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郑州一中原校长朱丹,通过解读网文《疯狂的黄庄》和王东华自传体小说《发现母亲》,揭示教育的残酷现实,畅想教育变革的理想未来,提出“做比教还要根本”,他认为“以身作则是教育的第一原则”。在讲话中,他把“教”和“学”两个字拆开来理解,认为“教”的目的是学生“学”,而“学”以后应当指向“习”。他在最后总结:“教学与教育是两座山峰,后者的山峰更高”。
顾进山,是TCL人力资源总监,也是本次论坛上唯一应邀出席的跨界演讲嘉宾。简短回顾TCL概况之后,他作了题为《预见人才,促进跨越式发展》的分享演讲。TCL这样的企业,当然是我们熟知的全球公司,他说:“企业最重要的不是销售到全球,而是在全球布局。”他的“赛马不相马”理论,在我理解,是作为已经给员工分发薪酬的公司,对于员工没有“相马”的责任,而是让员工在市场中去“做”,企业则在“做”中发现人才和成就人才。企业只提供人才发展的平台,对于企业中人才成长,是“先有舞台,后有名角”。一家成功的企业,靠的是“愿景吸引人才,人才驱动战略”。作为一家大型现代企业的人才价值主张,需要的是将人才当成“合伙人”,而这些人才,也必须具备创业精神、值得信赖、具有能力,能交付结果,然后实现共享收益。

在TCL,并不把中层干部当作专业干部,需要他们“人人懂经营”,做独当一面的经营者,“想得清楚,做得下来,传得下去。”最后,顾总强调,在当今充满激烈竞争的业界,“领导者的使命,就是在不确定的时代里做确定的事情。”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引用《资治通鉴》:“经师易遇,人师难遇”,明确提出要培育和造就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成就“卓越教师”,培育“大国良师”,既是身处变革的时代要求,也是党和国家的决策召唤,更是人民对“良师”热切期待,教育部正在通过顶层设计和决策逐步推行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各项举措,从提高政治地位、保障物质待遇、创造培训条件、营造良好氛围等各方面综合施策。
尽管这些年由于社会和文化的一些原因,也包括教育系统内部的一些波动,教育领域出现了一些问题,教师队伍中间也出现了一些不见容于世的现象,但我们应当知道,教育问题是社会问题的缩影或投射。例如“师德”,我觉得是社会公德缺失的缩影,而教师的职业倦怠,也应当是社会创新力和文化活力缺失的整体投射。从来不存在孤立于社会文化之外的行业问题和困境,社会是一条河流,教育正是那终将万流归宗的小溪。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善,教育人的行业自律,教育的大环境和教师的工作环节,终归是要回归到改善之途。

放眼历史的长河,我们自然会发现,当一个问题或一类问题被广泛地曝出,引发更多关注的时候,大家也就同时在思考,在反思,在追问,在寻找突围的路径和策略,换言之,离改进的目标也为期不远了。因此,广大的一线教育人,理应顺应潮流,把握机遇,围绕“高素质、专业化和创新型”的目标,提升自我,成己达人。况且,理想的教育,应当走在社会的前面,做时代的引领,而非跟随。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