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看看古代人清明节都在玩什么?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一提到清明节,就会让人联想到扫墓,联想到杜牧的这首《清明》,似乎古时候的清明总是伴随的料峭寒风、绵绵细雨、泥泞的道路及断魂的行人,总是充满哀思,充满忧伤。
实际上,清明节还有欢快的一面。清明节是由寒食节演化而来,这一天古代人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古代人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以锻炼身体。今天,九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古代人在清明节这天,都会参加哪些活动。
踏青
清明之时,正值春回大地,户外一派生机盎然,走出房门,可以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尤其是女性,古时候她们不能随便出游,但清明这天她们可以得到一次难得的踏青机会,所以这一天,她们像刚出鸟笼的小鸟一样,玩得异常开心,所以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蹴鞠
“蹴鞠”就是用脚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非常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它本来是黄帝用来训练武士的一种游戏,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完善的体育运动。宋代诗人陆游在《晚春感事》写道:“蹴鞠场边万人看,秋千旗下一春忙。”
荡秋千
秋千最早叫“千秋”,相传为春秋时期从北方民族山戎传入,汉以后成为清明及其它节日的民间游戏。唐代诗人王维在《寒食城东即事》中写道:“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放风筝
古人相信,如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给自己带来好运。后来,风筝演化成为了一项非常流行的娱乐活动。《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
插柳
观世音经常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人们相信柳枝能够驱鬼僻邪,故称“鬼怖木”。清明节是鬼节,插柳可以可以起到辟邪作用。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写道:“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还一种观点认为插柳与介子推有关。
射柳
射柳实际上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在柔软的柳枝上系上一缕红绸,射手们在百步以外,用特制的前头分杈的箭,射断那枝柳条。待柳条落地之前,飞马前往,将柳条接住。这是考验骑射真功夫的一项运动。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不仅民间流行斗鸡,连皇帝也痴迷斗鸡,常常“连战何缤纷,从朝至日夕”。
牵钩
即现在的拔河,起源很早,据说春秋时,楚国为了进攻吴国,以牵钩这种运动来增强人民的体质。
马球
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唐代长安,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明代官员王直记录打球的诗中描写道:“玉勒千金马,雕文七宝球。”
饭牛
流行于山东地区的一种敬牛活动,清明这天,家家都得拿高粱米、棒子米查、豆子一块煮,算是给牲口吃顿好饭,“打一千,骂一万,就等清明这顿饭”,说的就是这个。
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清明节期间,当地举行蚕花会,活动期间会举行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
一个民族的文明,是这个民族的灵魂,而传统文化则是一个民族的“底色”。当《来自星星的你》《太阳的后裔》风靡神州时,当韩国要抢在中国前把中国传统文化申遗时,当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不了解中国文化时,作为中国人,在清明节这一天,我们应该多尽一份力,多挽留、传承、发扬一点传统文化吧。不要再让我们的后辈们重复我们的喟叹:中国传统文化呢?它们去哪儿了?
网友评论